第一百五十四章 东征构想(第2/3页)

“作人”类似于雇农,“名子”顾名思义,其实和农奴没什么区别。

不过在出羽国和陆奥国,和族人活动的范围仍然有限,主要便是依附在秋田城、多贺城、胆泽城等和人据点附近。

在东瀛本州北部登陆,便是驱动荒虾夷,解放熟虾夷及虾夷俘囚为助力,先将和族在北部的这些据点攻陷。

很多据点,哪怕遇到紧急情况组织起大名庄园的武士及武装农民,加之城守士兵,也不过几百之数,逐个击破根本不在话下。

毕竟,他们平时的职责就是驱逐或剿灭作乱的虾夷,这些作乱虾夷,往往三五人一伙,甚至能有几十个虾夷组织起来,都算很强的力量了。

只有作为出羽国守备府的庄内城和陆奥国守备府的多贺城力量可能稍强,但也极为有限。

东瀛人,都已经很久没有大规模战事的经历了,经常爆发的小规模冲突,使得其战争小型化,个人化方向发展,主将的“一骑讨”盛行,也就是互相主将单挑,因为双方局部战场本来就大多几十人,最多几百人互殴,主将的作用无限扩大,穿着大铠的主将,击败另一方穿着大铠的主将,那么,打败对方几十个几百个没有甲胄的轻步,也就成了定局。

两百年后,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权贵们的大分裂,各自召集支持的豪强参与争夺最高权力争夺的战争,由此爆发了源平合战,才使得日本国有了万人以上合战的记录,甚至日本方面记录其中一方号称有十万兵马。

当然,比起中原经常号称几十万,甚至百万大军,但实际决定性力量仅仅几万精锐来说,其十万人马参与合战的记录,可想而知其水分。

而大齐的这次东征,将会提前两百年,令东瀛人直面万人合战的残酷。

第一阶段,便是闪电战,在出羽和陆奥站稳脚跟,然后,等东瀛人集结兵力,远来征伐,东征之军,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东征军的架构,也已经确定。

在东瀛本州岛北部作战,大军团根本施展不开,便是镇东军,万人军团,也要分成数路,而且,因为除了初期补给会有海船运送,以后长时间的作战考量,是以得不到补给在当地解决为宜的方针,是以,很可能镇东军将会以营为单位行动,攻击和族在出羽、陆奥两国内的据点,劫掠粮食作为军粮。

然后,分驻各处,将和族、熟虾夷变为治下之民。

此外,原本准备从北海道、库页岛招募三千虾夷奴隶军。

真正做了,才知道自己还是太高估现今恶劣条件下种群的人数了。

在北海道,有一个虾夷首领早就归顺大齐,水军也是靠他部族为向导,抓捕奴隶。

但实际上,整个北海道和库页岛地区,虾夷人可能也就几万人口,而抓捕其奴隶去北海卫做劳役已经去了数千,还曾经有满满一船队被抓的虾夷奴隶丧身鱼腹,按照原本构想,壮年男丁的虾夷人根本不够抓。

最后,这三千虾夷奴隶军的份额,缩减为六百人,而且,全部追随陆宁。

此次东征,陆宁作为东征宣抚使,单独领一支武装。

两百弓骑,三百重甲步卒。

两百弓骑,其中一百名,便是马枪扈从了,这支可以装神弄鬼最具威慑性的力量自带要带上。

但羽林卫和其余一百名轻弓扈从,回京修整,已经征战一年多时间,自己还抽空回去了下,羽林卫们,却一直没得休息。

何况在东瀛,也发挥不了羽林卫的最大优势。

羽林卫,不但每人需要两名扈从,更要一人三骑,加之扈从,便是一人五骑,而且,其胯下战马都是千挑万选,远海船运,不说遇到风浪,就闷死几头也太可惜了,如果染上疾病,还传染,最多多数病死,可不把人心疼死。

而且东瀛岛上地形也不适合重骑兵远途奔袭,这还是以自己所知的后世地形来说,更莫说现今,本就没有岛内舆图,此次东征,也不需要一些重骑兵奔袭的骑兵战术。

加之,陆宁甚至想到了兵败,如果是最坏的结果,那就是羽林卫们都折损在东瀛岛上,而这些羽林卫,可是有许多贵族子弟,也不乏部族的“质子”性质留在自己身边的酋长接班人,如果死亡殆尽,将会酿成自己称帝后,最大的一场危机。

毕竟自己东征,虽然没人上奏疏反对,但实际上,朝臣们认为凶险重重收益远远大于风险的,大有人在。

至于自己,最坏的结果,全军覆灭,便是没有水军接应,在亲卫们覆灭前,自己将全部马枪砸的粉碎,再伪装成东瀛人到九州岛,从对马海峡游到高丽境内都没问题。

虽然说,这种全军覆灭甚至等不到水师接应败退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但陆宁还是按照最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