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失落的北纬30度 第六话 “Z-615”(第2/2页)

经海军侦察那是艘太平详战争后期的日本潜艇,可能它撞在了海底珊瑚礁群里,又因机械故障无法上浮,只好放出通讯浮标,这铁盖下有条管子通到潜艇里,可以向外界发出信号,还能输送氧气,可该着这艘潜艇倒霉,通讯浮标也阻塞了,又无法及时排除柴油发动机的故障,致使艇内氧气消耗迅速,内部气压失衡,各个舱口盖受负压力影响,已不可能再从内侧打开了,结果里面的六十多名日军尽数葬身海底,都是给活活憋死的,限于技术条件,至今无法对其进行打捞。“二学生”曾听他在打捞局的朋友,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整个过程,当然里面不乏有夸大渲染之处,比如潜艇残骸里面的情况和遇难经过,就完全属于小道消息了,但还是给“二学生”心里留下了一层阴影,总觉得潜艇这种东西非常不祥,那个大铁壳子简直就像口棺材,哪怕只是一个细

小环节上的失误,也会酿成重大事故,而且会死得很惨,艇员死亡前难以承受的恐惧和绝望,或许会永久地存留在潜艇般室中,外人进去了不出事那才怪呢。如今在“北纬30度”的地底怪圈里,发现一艘失踪的二十多年的“鬼潜艇”,此刻它里面会是个什么情况?又曾经发生了哪些可怕的事?思之真是今人不寒而栗。

司马灰不以为然:“你这文化程度,搁在以前差不多能算个秀才了,秀才以上皆为功名,上公堂不跪,犯过失不罚,得革去功名方可责打,有功名的人连鬼神都惧让三分,你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

罗大舌头对司马灰说:“什么不寒而栗,我看他这就是冻的,灌碗汤你看他还栗不栗。”

高思扬在“二学生”额上试了试体温,触手滚烫,此刻暴雨如注,但这木筏子没遮没拦,前后左右头上脚下全都是水,就对司马灰说:“暂且到潜艇船内躲避一时也好,或许还能找到一些药品。”

这时木筏被洪波推动向前,借着云雾中滚动的闪电,已距离Z-615潜艇巨大漆黑的躯体越来越近,逼仄压迫的感觉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发现舰体残破不堪,锈迹斑驳的外壳上条条裂痕和清晰可见。

司马灰暗觉奇怪,看舰体有些地方都漏水了,也许刚掉到地底的时候还算完好,但被海水侵蚀多年,已是损毁甚重,为什么还浮在水面没有下沉?但司马灰并不太懂潜艇结构原理,这念头在脑中一转,也没顾得上去想,他燃起信号烛照明附近水面,抛出绳钩搭住舷梯。

众人将木筏紧紧绑住,冒着暴雨攀上舰桥,摇摇晃晃地摸到主舱盖前,发现竖起的“夜间潜望镜”和“42厘米强光探照灯”都已残破不堪,舱盖从内侧紧紧闭合,完全无法开启,只好从潜艇侧面裂开的一个大窟窿里钻了进去,里面是个滚筒形的隔舱,极是低矮狭窄,里面湿漉漉的到处渗水,使人呼吸都变得紧促起来,通过铸刻在舱体内侧的舷号,能够确认它正是那艘迷航不返的“Z-615”。

“二学生”告诉司马灰等人,这里像是个“平衡水箱”,分布在潜艇两侧,从外壳上裂开的缝隙直通进去,看来Z-615曾受到过很剧烈的撞击,不知是什么东西能把它撞成这样?

司马灰见穿过这个“平衡水箱“,就能爬进潜艇内部了,里面漆黑沉寂,虽然Z-615潜艇如今只剩一个残骸般的躯壳了,却不敢掉以轻心,他让胜香邻取出照相机装上了胶卷,如有重要发现可以及时记录,然后吩咐罗大舌头等人重新检查枪支弹药,“温彻斯特1887”的枪身经过改装,要比普通步枪短得多,能适应地洞及舱体内狭窄压抑的地形,另外“塔宁夫探险队”配备的皆是特制平顶金属弹壳,也可以有效防水。

众人稍作谁备,便一个接一个爬过两层壳体间的裂缝,进至倾斜的潜艇舱体内,周围既无人踪,也没有尸体,狭窄的空间内,充满了幽暗压抑的气息。

司马灰看地形是在一条主通道内,抬头就能碰到密布的管线,其中一端的舱门关着,而另一端的尽头能看到P37-D型柴油机组,通道下方是存放鱼雷的弹药库,再往深处还有一层是淡水及油料船,这艘潜艇虽然长近百米,从外部看极为庞大,可除了两层壳壁,艇内至少分为上中下三层,所以船室内部结构狭窄复杂,众人初来乍到,免不了晕头转向,只得分头到各处搜寻。

司马灰在一个密封的舱室中,翻出几套艇员的备用制服,看臂章上有个“鲸鱼“的图案,可能是负责“声纳“的艇员所穿,冷战时期苏联军工一律采用核战标准,坚固耐用的程度超乎寻常,就让“二学生”穿在身上抵御地底的阴冷。

“二学生”在林场这几年,一直没穿过不带补丁的衣服,见那制服没什么雾变气味,于是不管不顾地穿了,一会儿摸摸“鲸鱼”臂章,一会儿掏掏口袋,瞅哪都觉得新鲜,可不知为什么他心里总有些很怪异的感觉,似乎这艘阴森的Z-615潜艇,根本没有众人接触到的那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