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夜盗董妃坟(第4/12页)

要说来的这位可不是一般人,清朝末年,天津卫有名的大盗,江湖绰号“燕尾子”。清末民初,出过好几个飞贼。大清同治年间,北京城擒获飞脚大盗燕子李,押到菜市口砍了脑袋。民国时北平有个燕子李三,后来被侦缉队抓获挑了脚筋,还没等到处决,先在监狱里憋死了。解放后公安人员在山东济南逮到过一个贼,也叫燕子李三,跟前边那位同名同姓又是同行,但不是同一个人,这个李三在公审大会之后让人民政府枪毙了。有人认为这几个姓李的飞贼,都是同家同门,其实只是赶巧了。

天津卫的飞贼“燕尾子”,也是真有其人,在民间传说这个人的本事大到什么程度呢,他能纵身跃到半空之中,伸手抓住掠过的燕子,可能是误打误撞,偶然抓到一次从身边飞过的燕子,才得了这么个绰号。自幼练的功夫,号称是“猫蹿狗闪、兔滚鹰翻、蛤蟆蹦骆驼纵”,实际上属于天赋异禀,全凭腿脚利落跑得快能翻墙,也做过许多案子,曾一夜之间连偷十四家商铺,只因官面儿上拿得太紧,他在城里躲藏不下去了,被迫来找崔老道。

燕尾子当年是崔老道的盟兄弟,几个人结义,他排到最后是老疙瘩,早听说董妃陪葬品中有很多珍宝,董家不仅有钱,董妃身上更有不少宫里的好东西,他想趁着天下大乱,把董妃坟扒开,得了这笔钱远走高飞,从此隐姓埋名。不过燕尾子是钻天儿的贼,没有入地的本事,只会偷活人,不会偷死人,况且壶山周围坟头太多了,董妃坟前的那座石碑,也早就不见了,现在除了崔老道,外人谁都找不着,他劝崔老道阴间取宝,阳间取义,把这个活儿做了,下半辈子就不用再发愁了。

这番话正搔着崔老道的痒处,他怕让家里人听着,当时没有多说,把燕尾子带到村里一个小酒馆中,要了几个菜,俩人推杯换盏,密谋盗墓取宝的勾当。

按照燕尾子的意思,这活儿就他跟崔老道俩人干,找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动手,挖开坟土撬开棺材,然后原样填回去,不等天亮就完活儿了,得了东西对半平分,神不知鬼不觉。

崔老道说兄弟你是钻天儿的本事,下地的活儿你却是外行了,事情可没这么简单,壶山那地方不算太偏僻,周围还有村舍人家,天黑下手天亮走人是没错,可只有你我两个人不行,我当年是亲眼看着董妃那口大棺材埋到坟里,埋得多深都是我给提前算好的,坟土可不浅啊,单是那口棺材也不好撬,咱俩人干这活儿够呛,还得再找两个帮手。

燕尾子说:“兄长所言极是,可眼下还能找谁帮忙呢?”

崔老道说这件事为兄早想好了,好几年前就有这个打算,奈何那时候董家还有守坟的人,眼下大清国都没了,军阀你打我我打你,谁还管得了死人的事,这俩人一个是石匠李长林,一个是专门吃倒斗扒坟这碗饭的二臭虫,只要有这俩人相助,想盗“董妃坟”真是易如反掌。

【三、金鸡董家】

崔老道提起的这两个人,头一个石匠李长林,那是这附近村子里的一条好汉,气壮胆大,家中贫寒,除了一身用不完的力气,再没别的本事,以开山凿石为生,挖坟土砸棺材离不开这样的人。

第二个是倒斗老手二臭虫,此人长得活脱跟地洞里的老鼠一样,小眯缝眼又贼又亮,刚生下来就让家里人当成怪胎给扔了,也不知道怎么活下来的,跟着个掏坟的师傅打下手,连个名姓都没有,后来师傅死了,他穷得没衣服穿,逼于无奈也去挖坟包子,剥死人身上的衣服,后来尝着甜头了,白天睡觉晚上出门,专到乱坟岗子上翻东西,乡下那坟地里没什么值钱的物件儿,偶尔寻得个银首饰瓷碗之类的,勉强混口饭吃,可二臭虫掏土挖洞的手艺很高,因为天天晚上干这个。

燕尾子拍案称好:“想不到兄长早打好主意了,事不宜迟,咱赶紧找这俩人去吧。”

二人起身离了饭馆,到附近的村子里,找到石匠李长林和二臭虫,那俩人也认识崔老道,只不过没有深交,一看崔老道突然登门,赶紧尊称:“道长,有何见教?”

崔老道说:“没别的事儿,久闻你们二位,苦于无缘往来,今天老道和这位兄弟做东,想请你们哥儿俩喝杯酒,能给老道这个面子吗?”

李长林和二臭虫受宠若惊,长这么大从没人请咱喝过酒,何况是道长这等人物,当时就把手头的事儿都放下了,一行四人打了些酒,买了几包卤肉卤菜,来到二臭虫家。这二臭虫又丑又穷,也没有媳妇,光棍一条,家住在村子外头,孤零零一间破房子。

崔老道一看这地方很僻静,正好商量大事,他把燕尾子介绍给那两个人,几个人喝酒说话,酒过三巡,崔老道说:“咱这几个人能捏到一块儿,也是难得的奇缘,何不趁此机会结为异姓兄弟,今后吉凶相救,祸福与共,不知兄弟们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