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4章 李世民笼络人心的特殊手法(第2/3页)

房玄龄这话,让李世民愣了一下。

“玄龄,你之前不是不支持户部寅吃卯粮的吗?怎么今天突然想通了?”

“关中道今年前三季度的赋税收入,从各个作坊收上来的商税第一次超过了农税;放在十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水泥道路的修建,可以带动更多水泥作坊的修建,需要更多的碎石和沙子进行配合,还能让相关的炼铁作坊、农具打造作坊等关联的作坊都迎来增长。

其他的州府不像是长安城,可以发展一些难度很高的作坊,对于大部分州府来说,修建水泥道路,就是发展商业最便捷的一条路,所以微臣才提议扩大修建水泥道路的规模。”

房玄龄见证了户部赋税数据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商税以及市舶税的变化,他是深有体会。

像是长安城这样的地方,哪怕是不收取农税,赋税收入也足以支撑衙门的运作。

凉州和登州这些商业发达的州府,显然也是如此。

这些变化都刺激到了房玄龄,让他慢慢的变得更加支持商业的发展,更加支持户部去借贷钱财修建道路。

因为借的这些钱财,很可能通过新增加的商税给弥补回来了。

“关中道的商税已经如此之高了吗?”

李世民虽然很勤勉,但是不可能每一个道的赋税收入与具体的构成都很清楚。

特别是关中道前三季度的赋税收入才刚刚的计算出来,李世民更加不可能知道的那么详细了。

“是的!单单长安城,如今就有一百人以上规模的作坊数量超过五百家,为无数匠人解决了生计问题。陛下微服私访的时候,想必也留意到了,长安城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乞丐和流民了,因为但凡是你有一双手,在作坊里都可以找到谋生的活来干。”

房玄龄跟李世民提这个话题,显然也是做了一番准备的。

“玄龄说的挺有道理的,这几年我们大唐的商业发展确实非常快,为朝廷缴纳了不少的赋税。不说其他人家,单单微臣府上的一些作坊,每个月就要缴纳超过一千贯的赋税,一年下来就超过一万贯了。

而长安城中,作坊规模最大、最多的楚王府,更是一个月就缴纳了高达几万贯的赋税,这还只是微臣知道的部分。要是把海贸的那些市舶税计算进去,这个数据就更加吓人了。”

大唐的勋贵,个个都有自己的作坊或者铺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资本家。

萧家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自然也很有发言权。

所以萧瑀如今自然也是支持商业发展的。

毕竟,这也是支持他自己嘛。

“都说商人与民争利,之前微臣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看了观狮山书院商学院的《财经》杂志的各期文章,微臣对商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无农不稳,无商不富。陛下要修建一个富裕的大唐,适当的支持商业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商业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朝廷也不能完全放任他的发展。像是户部下属的大唐运输集团这种由朝廷控制的商业机构,微臣觉得可以理直气壮的发展壮大,朝廷给予各种政策支持,让大唐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

与此同时,微臣觉得户部也可以成立属于自己的钱庄,让每个州府都有钱庄,跟大唐皇家钱庄等其他钱庄相互配合,给百姓们更多的选择。至于将作监下属的各个作坊,自然也要进一步的扩大,并且要限制私人制作兵器,将兵器的制作纳入到朝廷的控制之中。

还有,微臣觉得户部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商铺,经营天下的各种粮食,将这个商铺跟户部分布在各地的粮仓结合起来,打压不良商人在灾难时刻囤积居奇的行为,也为大唐的粮食稳定奠定基础。”

房玄龄跟楚王府走的近,受到李宽的影响就大很多。

再加上观狮山书院经常借着《科学》和《财经》杂志给大家普及一些财务知识和商业知识,让大家对商业的认知有了非常的变化。

朝中现在已经有一种声音,不再限制商人子弟参加春闱,彻底的放开科举的门槛。

除了极个别犯官、罪犯的家属,其他人全部都可以整出的参加科举。

一旦这种事情得以实现,将彻底的松开大家经商的顾虑。

当然,这件事背后,肯定是有李宽的影子在那里推动。

“玄龄提到的最后一点,老臣非常支持。这两年,大唐各地的粮食接连丰收,粮价有持续走低的迹象。所谓的谷贱伤农,要是粮食的价格继续走低,将会影响百姓种田的积极性。所以老臣建议朝廷在凉州、洛阳等地修建大的粮仓,囤积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粮仓的管理和粮食的售卖,可以成立一家专门的大唐粮食集团来负责。到时候大唐粮食集团可以在粮食丰收的地方收购粮食用于存和售卖,保持大唐的粮食价格在稳定可控的局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