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1章 请恕我先行离开(第2/3页)

“濮王殿下的情况就没有必要多说了,当初就已经充分的检讨过了,如今再拿出来也是炒冷饭而已。

至于吴王殿下,他的情况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一旦他继承大统,到时候我们大唐是还继续叫大唐,亦或是叫大隋,就不好说了。

再说了,长安城中,有谁会觉得吴王殿下比楚王殿下更加优秀?

储君之位,无非就是立嫡还是立长,亦或是立贤的问题。

楚王殿下是陛下的长子,又是所有亲王当中表现最优秀的一位。

如果太子殿下被废之后,不立楚王殿下为太子,那么谁会服气呢?”

房玄龄今天很清楚自己肯定要旗帜鲜明的站在李宽这一边。

如今这个时候,真是站队的最关键时刻。

要是到了这样的场面,你还想着当墙头草,两头讨好,那结果就肯定会是一个悲剧。

这个时间,哪有那么多的双全法?

“玄龄,我不否认楚王殿下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有才华的人,但是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他并不需要什么东西都懂。

相反的,稳重的性格,鼓舞人心的激励,这些才是最需要考虑的东西。”

长孙无忌拼命的偷换概念,妄图组织李世民定下李宽的储君之位。

果然,听了长孙无忌的话之后,李世民忍不住点了点头,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要论稳重,陛下的诸位皇子当中,也没有谁能够比得过楚王殿下的。

当初为了推行草原战略,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楚王殿下就开始布局了。

我要是没有记错的话,当时陛下召集大家讨论草原战略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表示了反对意见,觉得这个方案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时到今日,又还有几个人认为当初的方案不可行呢?”

举例子说明嘛。

长孙无忌会,房玄龄更会。

“士农工商,哪一行都需要好好发展,不能掉队。

但是楚王殿下太过于注重商业了,这已经伤害了大唐农业的根基,也败坏了百姓们的道德。

虽然户部收获了更加多的赋税,但是却是丢了朝廷的颜面啊。”

长孙无忌拼命的给楚王府扣帽子。

这个时候要是不能阻止李世民下定决心,以后自己要再去劝说什么的,就非常的困难了。

“孔颖达把士农工商的话喊得震天响,难道无忌你还看不透吗?

治理一个国家,哪个地方不需要花钱?如果没有钱财,怎么去兴修水利?

怎么修建更多的学堂,让更多的百姓可以读书识字?

如果没有钱,怎么去修建医馆,让更多的百姓从病魔中走出来?

如果没有钱,怎么给将士们不断的更新装备,让我大唐一直凌驾于番邦属国之中?

难道无忌你觉得凭借着孔颖达他们的那张嘴,就能让草原上的胡人老老实实的听话吗?

还是觉得只要安排一个使臣过去,南面的蛮夷就会俯首称臣?”

房玄龄今天火力全开,一点也没有让着长孙无忌。

两个重量级的大佬吵架,李世民在旁边听了是觉得头都要炸掉了。

“行了,不用再争论这个问题了。本来朕虽然已经想好了要把大唐交给宽儿,但是毕竟还没有真正下定决心更改储君。

如今雉奴居然做下了如此不忠不孝的事情,那么朕也就不需要那么纠结了。”

虽然李世民嘴上说的很是淡然的样子,但是心中的苦涩,估计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陛下,大唐已经更换过一次储君了,频繁的更换储君,这会给后人留下非常不好的榜样。

将来要是我们大唐每一任帝王的传承都这么复杂的话,很难说什么时候就出现大的内部动荡,甚至是各个亲王之间发生大规模作战。

这肯定不是陛下您希望看到的场景,但是却是未来很可能出现的状况。

所以微臣觉得更换储君的事情,还是要慎重再慎重。

虽然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太子殿下如今的安排是有欠妥当的,但是毕竟还没有真正的迈出不可挽回的那一步。

陛下,只要我们再给太子殿下一次机会,让百骑司的人提前介入进去,打消太子殿下的幻想,局面就完全可以控制了。”

长孙无忌仍然没有死心。

他很清楚,如果到时候李宽成为了大唐的帝王,长孙家除了出走海外,几乎没有什么其他选择了。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唐的勋贵世家和官员们都要感谢李宽。

正因为大唐如今在海外掌控了大量的领土,对人口的需求非常的旺盛。

所以大部分的犯官,都被流放到了海外。

哪怕是带兵起事谋反的李祐,如今都在齐王港过的很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