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6章 李治在登州(第2/3页)

不过,这些年来,王大牛一心为李治着想,倒是彻底的取得了李治的信任。

“是啊,很多东西都是大哥搞出了新动静之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听说他第一次来到登州,还是为了赈灾而来呢。

当时偌大的登州,百姓们过着食不饱腹,衣不裹体的生活。

朝中谁都不敢主动请缨的要来登州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大哥站了出来。

原本大家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结果人家来了登州之后,没有几天时间就初步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

甚至还可以让大家吃大黄鱼来代替吃饭,简直是刷新了大家的认知。”

对于李宽的发家史,李治是非常清楚的。

当年,他那真是几乎天天泡在楚王府里头,跟里面的丫鬟仆人都混熟了。

“确实如此,我记得以前一本书动不动就要几贯钱,但是现在却是顶多几百文钱,甚至已经有一些书籍降低到了几十文钱。

就连普通农家的子弟,咬一咬牙也能有机会买上基本心仪的书籍了。

还有那精钢,以前要购买一把我随身携带的精钢制作而成的佩刀,没有个百来贯钱是绝对不够的。

但是伴随着精钢价格的不断下降,各种兵器的价格都有所下滑。

像是我这样的佩刀,有个十几贯钱,基本上就搞定了。”

王大牛抚摸着自己腰间的大刀,仿佛它能给他提供莫大的信心。

“晒盐和造船,还有海贸与捕鱼,这四个产业是登州的支柱产业。

其实我觉得将来金山港完全可以参考登州这边的做法,重点发展这四个产业。

今天我们看了晒盐作坊,明天我们去造船作坊好好的参观一番。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还想登上渔夫的海船,去见识一下捕鱼的场景。

金山港四周都是大海,渔业资源肯定是非常丰富的,到时候我们倒是不用担心会没有吃食!”

李治对大唐还是有很多不舍的。

一旦登船离开登州,就意味着他这辈子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大唐了。

所以他在尽肯能的给自己找借口,让自己能够在登州多待一段时间。

“九郎,我觉得这一次去到金山港,如果能够带一批工匠过去的话,对于我们的发展壮大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作坊城那边如今一年缴纳的赋税收入,就已经比一个道都要多了。

这充分的说明了发展工业对于赋税收入的重要性。

最关键的是各种匠人制作出许多货物之后,丰富了百姓们的生活,让大家手中的钱财有了更多的选择。”

王大牛虽然是学武的,不过出生太原王氏偏房的他,还是读过几本书,有些见识的。

“这个要慎重!我这个大哥啊,我算是比较了解了。

你要是带着一帮货物离开大唐,不管买了什么,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如果你携带匠人出海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多限制的。

像是水泥作坊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慢慢的没有管的那么严格了。

但是像是瓷器作坊的匠人,丝绸作坊的匠人,还有棉布作坊的匠人和晒盐作坊的匠人之类的,就很有问题了。

至于炼铁作坊和火药作坊的匠人,谁要是敢在海外独自成立类似的作坊,估计没有什么好下场。”

李治算是李宽的半个徒弟,对于李宽的很多想法,他是比较理解的。

所以这一次去金山港,虽然他带了不少的人马,但是会触犯李宽忌讳的东西,还真是没带的太多。

特别是那种大唐海贸的拳头产品,这是绝对不能碰的底线,李治是压根没有想过要挑战这一点。

并且,作为大唐的皇子,他其实还是比较理解李宽的想法的。

好东西就只能留在大唐,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可以慢慢的扩散。

当然,一些比较特别的东西是可以例外的。

比如造纸作坊,按理来说也是比较机密的,但是因为造纸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使用到木材,并且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所以长安城附近的造纸作坊,已经慢慢的停止了扩张的规模。

反倒是在南洋等地,修建了不少新的造纸作坊。

所以这一次李治的随行人员当中,就有精通造纸的匠人。

到时候他准备在金山港也修建一个造纸作坊,让美洲的人们也能有机会好好的学习一下大唐的先进文化。

……

“郎君,九皇子这一次带着那么多的货物出海,我们市舶司要去收市舶税吗?”

当李治的船队停留在文登码头的时候,除了淳于难觉得头疼,市舶司的人也一样觉得头疼。

正常来说,市舶司是针对海贸的货物征收赋税的。

像是李治这样的情况,属于可征收,也可不征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