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3/3页)

转眼过了小半个月,夏侯瑾终究是无人可用,把王府里那后稷组的管事何八子打发去鲖阳县,后稷组这里又重新提拔了一位管事。

招贤纳士的问题也和韩先生解决了。

如同夏侯瑾所预想的那样,韩先生十分愿意帮忙,哪怕是借助他的名声,骗人过来无所谓。

反正他觉得,大部份的寒门子弟,都是从穷苦日子出生,好不容易学出了名堂,却因出身的缘故而受阻,如今正是一腔热血无处可用。

所以他觉得夏侯瑾夫妻俩虽然是有挂羊头卖狗肉这嫌疑,但是韩先生坚定地相信,就这样的西南,那些人来了,必然是十分满意。

哪怕无官无职,但是所给予的福利概括了他们的家人,不用担心被人轻看了身份,也不用害怕党派间的拉帮结派打压。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还可以畅所欲言,没准真提出了什么好建议,那月奉翻了几倍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反而过来安慰些夏侯瑾,叫他放宽心。

夏侯瑾是有些担心,但这样忙哪里顾得上去想这些事情?转眼就到了五月底,那端阳已经过,街市上都快看不到杏子了,城里也被韩先生主编的日月文稿给引来了不少人才。

本来韩先生是想了几个高大上的名字,不过他最后思来想去,觉得这报纸也不单单只要读书人能看懂,希望那没有怎么正经读过书的人也能看。

于是改来改去,叫做日月文报,但是又觉得不好,便改成了明报,还是觉得不行,最终又成了日月文稿。

不同于日月神教的江湖月报,月月一刊,而是一个季度一刊,毕竟他们还要教书育人,哪里有功夫去编撰。更何况好文章也不是天天有,总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攒出来。

而随着被日月文稿引来的人才们,如今也被夏侯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签了契约,安排到了各个岗位,几乎是没有给他们半点犹豫的机会。

但是谁会犹豫呢?契约基本虽然都只签了一两年的样子,但是这福利简直不要太好,既有免费的住宅,还会按照家庭人口分派宅子的大小。

而且更叫他们无法拒绝的是,和朝廷吏部那种分配一点不沾边。

朝廷吏部张冠李戴是常有的事情,本来这人擅长编撰,该去那翰林做个小编修,可却因为那个位置有某某家的谁看上,那么这擅长编撰的,只能去别的职位部门了。

但是此处,他们所谋得的差事,几乎都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这完全就有了发挥的空间。所以即便是刚初来乍到,但因为是自己所擅长的,很快就摸清了,日常生活也很容易进入正轨。

而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原本有些滞慢的工程,很快就进入了正轨。

沈羡之和夏侯瑾因为这批人的加入,也大大松了一口气,可他们需要的,不单单只是读书人,还有各种手艺人,那也是人才。

三百六十行,缺一不可。

骆冰云的小四叔骆桑墨也是这个时候来了城里,他早就接到韩庸的信,只是这一路游山玩水,一路自然是耽搁了不少时间。

但其实一开始他是拒绝的,不敢是侄儿骆冰云的信,还是韩庸的热情邀请。

只是这一路游山玩水,刚好离西南也不算远,便想着既然来都来了,那就来一趟,当是看看他二人。

所以他是从来都没打算留下的。

毕竟多年前,他也是与韩庸等人一起来过这西南的,这西南的州府浔州城是什么样子,他如今还能清楚地记得。

十步不见一人烟,城中虽没到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城中的人口真的少,像样的店铺也没有几家,而且天不黑就几乎都关完了。

那时候他记得等不得天黑,这城里就彻底空了,连灯火都见不到几朵,好似一座鬼城一般。

所以接到韩庸和骆冰云的信,他十分拒绝来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