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瑶水村的房子基本都是能扛得住强台风的石砌房子, 而且每年农闲时还会按时翻新加固。

谁也没想到,这次一塌就会连塌两座。

来报信的是项家老大,天没亮就跑了过来。

“村小学倒是无所谓,本就是老房子, 又没有人员伤亡, 塌了就塌了。关键是知青点那边, 塌的是女知青那一侧,魏芳为了救人, 被砸断了一条腿。”

宋恂收起哈欠, 赶忙问:“现在人在哪儿呢?送医院了吗?”

“外面风太大了,队里没人敢驾车,暂时送到徐扶伤那边简单固定包扎了一下。”

项前进催促道:“大哥,你快说吧,我们能干啥?”

天不亮就跑来他们这边,总不会是说闲话的。

“你这边能不能帮着接收几个人?虽然只塌了一半, 但谁也说不准另一半什么时候塌。”

“可以,但我们三个大男人跟女知青住在一起太别扭了, 你安排男的过来吧。”项前进事先声明,“等台风停了,就赶紧让大伯给他们找别的地方住去。”

项大哥在他头上划拉一把, “你以为你这是什么好地方呢, 找到别的住处人家肯定就搬走了。”

于是, 除了受伤的魏芳, 女知青们被统一安排去了大队部暂住。

而男知青则就近安排进社员家。

项前进的家里来了四个男知青,为了给他们腾出房间, 宋恂跟吴科学住在了一起。

吴科学拍着胸口后怕道:“幸亏咱们没有搬到知青点去住, 不然这会儿也得在风雨里到处找地方住, 太狼狈了。”

那四个男知青确实挺狼狈的,浑身上下就没有一块干爽的地方,从知青点搬出来的行李也都是湿的。

幸好现在是夏天,屋里又都是大男人,他们干脆光膀子晾着,也没人说什么。

在周卫国的肱二头肌上捏了捏,吴科学羡慕道:“周知青,没想到你还挺壮的呢!”

周卫国是当下很流行的那种帅哥,浓眉大眼国字脸,再加上这身腱子肉,看着就可靠。

与徐知青完全是两种类型的。

“我来瑶水这几年,一直跟着队里的渔民出海打渔。”周卫国晃了晃被晒的脱皮的手臂,“你要是每天有我们的劳动量,也能这么壮实。”

提起出海打渔的事,周卫国一边用毛巾擦头发,一边看向对面的宋恂:“宋主任,知青真的可以报名去你们渔业公司当船员?”

“可以。”宋恂点头,“我们这次就是想要招收一批高学历的船员。”

“我们四个都是高中生,也都会捕鱼,招工条件上说的捕捞经验丰富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录取的时候,主要看的是什么啊?”

周卫国是很看好宋恂的,才来瑶水没多久就能扑腾开这么大的摊子,比之前几年半死不活的样子强多了。

前几年渔业公司也招聘过船员,不过都是招收农村社员的,宋恂一来,招收范围就扩大到了知青。

在这一点上,很能博得知青们的好感。

宋恂对这几个有高中学历的知青,期待感也比较高,所以讲解的就格外仔细。

“我们这次招收的船员,是为年底添置的渔轮准备的,表现优秀的会被送去省城进行船员的选拔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两个方向,一是捕捞驾驶,二是轮机维修。所以就要求大家除了有捕捞经验,最好能懂一些物理和机械维修方面的知识。”

“这么说,十五个正式工的选拔还需要进行笔试?”

宋恂颔首,“会有笔试部分。不难,就是初高中的数学和物理知识。估计下个礼拜就会安排考试,你们可以提前复习准备一下。”

几人闲聊的时候,隔壁的苗玉兰和一婶先后送了吃的过来。

“房子居然在半夜塌了,你们肯定被吓得够呛!”一婶把一盘玉米饼子往前推了推,“赶紧吃点东西压压惊!”

四个知青又是救人又是抢救东西,在风雨里折腾了半宿,确实饿了。

道声谢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听他们提起招船员的事,一婶叹气道:“你们这次招那么多人,我家老三,愣是一个也摸不到边,真是浪费了这个大好机会。”

项前进跟他家老三还算能说得上话,他俩都属于不爱出苦力型的,只不过人家比他学习好。

“你家老三不是初中生嘛?有啥摸不到边的?”

“初中生有什么用?他都没怎么出过海,谁敢让他去呀!”一婶想的是,儿子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小命更要紧,“小宋主任,你们现在有这么多船,又要跟省城搞出口,办公室需不需要招人呐?”

宋恂摇头:“我们现在是负债经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哎。”一婶本也没抱多大希望,可惜地叹了一声就打算回去了。

宋恂平时没少受一婶照顾,送她出门时,想了想还是帮她支了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