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微修)(第2/5页)

苏叶毫不吝啬地夸了林媛一顿,夸她志向远大。

这娃绝对是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苗子。她已经抓住了农村脱贫攻坚战的核心,那就是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上沟村没别的优点,只是山很多、水源丰沛。地理条件决定了它种田方面业绩平平,可是却适合养殖、种茶叶。今年开春下了几场小雨,不像往年那样干旱少雨,苏叶猜想今年获得丰收的可能性很大。

苏叶和学生们一共养了三十只母鸡、一只公鸡。过年的时候学生都回去了,鸡蛋几乎没怎么吃。母鸡攒下了很多蛋。林媛捡也捡不过来,便让它们把蛋孵了。

春天温度适宜,鸡圈一下子多了百来只小黄鸡。苏叶仍然嫌不够,让他们继续给母鸡孵蛋。

刘刚想他们养一百只鸡已经足够,加上一百只鸭子数目非常可观,再扩大规模就没有粮食喂了。虽然他们一直有在水培牧草,然而空间有限,牧草生长的速度不够它们消耗的速度。

后来刘刚明白过来了,敢情这一百只鸡苗不是给他们自己孵的。

春节过完,苏叶捧了两只鸡苗去找马根生。

马根生看着桌上嘤嘤啼叫的幼鸡,惊奇得差点坐不住了。

他忍不住地一直盯着看,小鸡长得真好看,圆溜溜的眼睛,两片贝壳似的翅膀、牙签似的小腿,它们在掌心里嗷嗷啼叫的劲儿充满了生命力,让人不住地心生喜爱。

马根生已经两年没有养过鸡了。这年头人都没有粮食吃,哪有余粮喂畜生?去年这个时候,马根生全家人都在啃玉米棒芯,玉米棒芯在过去是连猪都不吃的东西。

苏叶问马根生:“开春了,咱们村要不要养几只鸡?”

今年不同往年,村子里家家户户备满了一整年的粮食,苏叶的提议让马根生不可遏制地心动了。以前是条件跟不上没办法养,现在他们村有条件养鸡,为什么不养?

“养!”马根生狠狠心咬牙说。

马根生让村里的会计支了笔钱,给苏叶去买鸡苗。市场上已经没有鸡苗卖了,虽然不知道苏叶上哪里搞来的鸡苗,但她就是有本事买得到这些稀罕的玩意儿。

马根生对苏叶充满了敬畏,就没有她办不成的事!

很快,苏叶带回来了100只鸡苗。新买来的鸡苗很小、非常脆弱,要养在一间保温性好的屋子,找专门的队员轮流照顾。

马支书找了一间破土房子,很多年前被大雨冲垮了,他找人精心地修修补补,修好了才把鸡苗放进去。

小鸡进屋的时候,几乎全村人都来看了。那一道道炙热的目光盯着它们,仿佛看待稀世珍宝,那股喜爱的劲像是恨不得把它们含在嘴里似的。

所有人都明白这些鸡苗就是他们村的希望,有了它们,意味着大伙以后都鸡蛋、有肉吃。人不能光吃五谷杂粮,一点油星子都见不着日子怎么过?年轻人还能熬一熬,可是老人小孩却熬不起。

村民们叽叽喳喳地讨论,“你看,那只黑的长得真俊!”

“它们吃麦麸吃得好多!”

“这些鸡苗是苏老师搞来的,她可厉害了,总惦记着让咱们过上好日子哩!”

“这么多鸡苗,千万要照顾好了!”老人家细细地叮嘱,看着小鸡的眼神充满了期待。

鸡舍的建起,给饥荒年中的村民们一股无限的希望,意味着他们正在一点点地从贫困中挣扎出来,奔向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鸡舍刚建好,苏叶开始地劝马支书拨一个山头,专门用来圈养鸡。

以前村里养鸡都是每家每户养上几只,从来没有过整个大队来养的先例。这次是鸡苗实在过于幼小,每一只都很珍贵,分开养肯定会死,马支书才同意暂时放到一块养。等它们再大点了还是要分到每户人家手里。

圈山头养鸡,那不成了养鸡户?老支书定定地看着苏叶,虽然他老得眼睛有了老花,心里可不糊涂。马根生心里也掀起了一片惊涛骇浪。

“苏老师,你是啥意思?”

两个人沉默许久,苏叶喝了一口茶,慢慢地说:“没错,我就是这个意思。”

马根生手里的杯子“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茶水溅到他的脸上。他抖了抖身体,抹了一把脸,把搪瓷杯从地上拣了起来。

马根生开口:“苏老师这不可能!我们是本本分分的农民,这样做不是‘割社会主义’的尾巴吗?”

这往严重里说甚至还是复辟资本主义!

马支书仍旧是老神在在地坐着,剜了一眼他的儿子,嫌他没出息。所以苏老师今天是来找他的,不是来找他这个蠢儿子的。

苏叶顿了顿说:“张委员曾经说过,改革要放开手去干,不放开手哪里迈得开步子。如果我们上沟村有能力养鸡,而且不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养出来的鸡蛋、鸡肉可以便宜售卖,人人都能吃饱饭,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这样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