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第2/3页)

这里实在是太山、太落后了,比冯安的老家还要不如。好在路还能通汽车,但大一点的大巴车却是无法通行。冯安老家虽然穷,但好歹也有大巴车坐。

何老师替冯安分担了一点包裹,几个人一边聊天一边往知青宿舍走。

何梅梅泡了茶接待这位远道而来的美术生,牛翠花煎了饼子给他垫肚子。

苏叶仔细地和冯安说盒子需求,“这次的茶叶要销往港城,他们的审美和我们不太一样,那边的老板就好大吉大利、财源滚滚这一口,越吉利、越热闹越好,你要尽量往雍容富贵、吉祥好运的方向画。当然上次画的那一套也不错,可以少量做一点。”

冯安点点头,仔细地记下了这个需求。

等人散去之后,她和冯安商讨说,“一个大纸盒我依旧给你五毛钱的利润,小纸盒两毛钱。”

经过刚才一路从村里到知青宿舍的聊天,冯安已经大体知道他是为了一个贫困村销售茶叶而画盒子,起初他并不知道这个村子那么贫困,现在亲眼看见了感受很不一样。

这是比他们老家还要更困难的地方。冯安连忙说:“不用那么多,一毛钱一个就好。”

上一次他挣了很多钱,这笔钱他省着用现在还没花光。

苏叶笑吟吟地喝茶,心想傻孩子,宁教授是上哪找的这样心眼实的人。这次卖的茶叶会比在C市买得贵,茶叶的质量要狠抓,包装的质量也不能差。

“你别急着拒绝,这次画盒子要耗费的颜料很多,五毛钱并不多。同时任务很重,如果你还有认识的功底过硬的同学,可以把他们一起叫过来。大概还需要十个人手。”

苏叶考虑到港城那边回南天比较潮湿,联系了县城里的纸盒厂,打算给茶叶盒裹一层塑封防潮。苏叶粗粗地下了五千只盒子的订单,每只两毛钱,这笔订单让纸盒厂高兴得心花怒放,虽然钱不多,却让濒临倒闭的厂子喘了口气,争取到了苟延残喘的时间。

冯安拍了电报后,接下来的两三天他的同学陆续来到了上沟村,他们设计了五套精美的茶叶盒。

分别是龙凤呈祥、花开富贵、财源滚滚、大吉大利、早生贵子,浓墨重彩,线条细腻分明。苏叶看到这套礼盒,尤其是早生贵子这套盒子,差点乐了。

她心下赞叹,他们是把港城人的消费审美都摸得清清楚楚了。

大红大紫的颜色俗是俗了点,但却画得十分喜气,非常吻合时下的需求。现在逢年过节送礼,谁都喜欢热热闹闹的东西?春节刚过不久,送这样的礼盒也十分妥当。

……

上沟村制茶规模比去年更大,毕竟去年卖不出去村民们还在做茶,今年大伙听说茶叶卖得出去,更是浑身鸡血地加班加点制茶。

一个星期后,周毅带回来了好消息,他和苏叶说:“张委员说想和你亲自谈谈这个问题。”

苏叶早就知道,张英没有他们清溪县县长这么好糊弄,能走到这个位置上的人心眼都比别人多长几个窍。次日,苏叶特意去了C市一趟。

张英的秘书来迎接苏叶,“张委员已经等了苏同志很久了。”

苏叶走进张英的办公室,他正在处理文件,见她来了才从繁杂的公务中抬起头。

他拿着周毅给他的茶叶出口投标竞选书,六零年茶叶出口仍在华国占据主要地位,不过里面没有清溪县的金镶玉。张英沉吟片刻,“你们想在茶叶出口方面分一杯羹?目前我国出口的几种茶叶都是很有名的品种,生产规模和质量都很稳定。周毅和我提起这件事,我有些为难。”

苏叶听见张英的口吻,就知道他是老狐狸一条了。如果张英感到为难早就拒绝了,何必让周毅带话让她特意来C市一趟。

苏叶摇摇头说,“非也,不是分一杯羹,而是扩大市场。”

“这份投标书只是让它获得一个出口的机会,销路我们会自己找。实不相瞒,去年我和同事曾经去过一趟港城,那边的人很喜欢喝茶。港城有亚洲最大的港口,维多利亚港每天都有通往世界各地的货商邮轮,十分繁忙。”

上沟村的茶叶至多有几万斤,区区这点茶叶,进了港城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根本不会产生什么变化。

苏叶笑眯眯地说,“我今天把村里新制的茶叶带来了,您要不要尝尝?”

她给张英泡了一杯茶,把茶杯递到他面前,正襟危坐地说:“上沟村往年都有政府工厂的采购,能解决温饱。但去年开始政府不再征收茶叶,整个村失去了经济来源,日子都过得很艰难。整个村子人口上千,只有两头牛,一头骡子。我既然有能力,就帮他们一把。”

“仔细品尝,这茶还挺好喝的对吧?它出口港城,我能预想到会很受欢迎。茶水清淡甜润,非常适合港城人的口味,质量方面我会严格把控。另外,我们村也想给政府创收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