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第3/6页)

李笙注意到三皇子身边带的人,除了两个明显是奉国人的之外,还有一个人,看起来就是宣国人的样貌,垂眸安静地坐在那里喝茶,对荟萃楼中的热闹与讨论无动于衷,眼睛抬也没抬过。

而且这人……还有点眼熟。

李笙正想着在哪里见过这个人,脑子中忽然闪过一道闪电,很快想起了自己为什么会觉得这个人眼熟了。

因为这个人,正是三年前他的同期举子,也是给他好友浅才泼了一身脏水的那无耻小人,刘广麟!

只不过眼前这个人,跟三年前那仗着一点才名就傲得鼻孔朝上,偷东西还偷得理直气壮的刘广麟差别太大,除了那张脸几乎可以说是判若两人了,李笙看到的第一眼才没把这个人和刘广麟给联系起来。

听说太学广场那一场辩论之后刘广麟就不见了踪影,再也没有在琼安出现过,现在怎么跟着奉国三皇子混到一起去了?

李笙心头直犯嘀咕,想到三年前的事情还有点生气,但是潜意识里他又奇怪地无法把这个刘广麟和那个刘广麟联系起来,因此哪怕认出来了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反而神色一肃观察地更仔细了。

就在这时,荟萃楼那一桌讨论什么东西讨论得十分激烈的文士似乎终于讨论出结果来了,本来讨论得都快打起来了的文士们转眼间气氛缓和下来,又谈笑风生开了。一群人笑着聊着,有一个文士的目光几次落到那坐在窗边的奉国三皇子身上,目光中有些好奇,在看了几眼后才看到奉国三皇子旁边的那人,怔了怔后拍了拍身边的一个青年文士,又指了指刘广麟那方向,那青年文士顺着看过去,在看清刘广麟样貌时,脸上一下子浮现出了厌恶的表情。

有两人认出了刘广麟,那继而其他人也都知道了,那一桌人的都陆续转过来。

“还真是你啊。”第一个认出刘广麟的文士起身走了过来,哪怕看到奉国三皇子在旁边也不以为意,冷哼一声,看刘广麟的目光更加鄙夷了,“不过三年,你怎么敢回到琼安的?我要是你我可没有这个脸回来啊,刘大才子!看样子如今是在奉国谋了高官了,便觉得有脸面出现了?”

“跟你有关系吗?”刘广麟冷漠反问。

那人大概是没想到刘广麟还好意思反问,“哈”得笑了两声,“跟我是没什么关系,不过呢,我等做学问之人向来看不起你这般蝇营狗苟之人,更何况你为了那点名气,污蔑的还是明台先生那样的人!”

明台,是杨盛的号,因为某一次在发表文章后被一位文坛望者评价了一句‘朗朗明月台’而为人所知,又因为杨盛官职升得实在是快,原本跟他是同辈的那一拨学子还在翰林或者还在继续考试的时候,他就已经官至侍郎,还推行了土地统分这一震动天下的政法,坊间文人就少有用字来称他了,不熟悉的人通常称他一声明台先生,或是杨侍郎。

不过随着‘朗朗明月台’广为流传,后半句‘晓光照垄间’倒是没有那么广为人知。

“各位!”

那文士见刘广麟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也为他这丝毫不觉得自己错了的态度生出了火气,转向荟萃楼中诸人扬声说,“近两年新来琼安的人或许不知道,三年前这位刘广麟刘大才子可谓是在琼安出尽了风头啊,还没到殿试就被人认定了那一届状元非他莫属,坊间都流传遍了‘他的诗’,瞧瞧!”

这人说着念了两首诗,荟萃楼中的其他人议论纷纷。

“三年前,不正是明台先生会试的那一年吗?”

“这两首诗我都有印象,我记得正是杨侍郎的。”

“难道说……”

“没错!正是这位刘大才子借着与明台先生进京赶考时同行一程,窃了明台先生的诗文还反过来倒打一耙,设计想要毁掉明台先生的名声!不仅如此,他还窃取了不少隐世文人的诗作,仗着他们都隐世未出借那些诗作大肆赚取名利,若不是有另一见过隐世文人诗作的人站出来揭穿他,只怕我们都要被蒙在鼓里,明台先生的名声也要被他给污蔑了!”

西朔饶有兴趣地听着这些他早已派人打探到的消息,看到周围那些文士学子都义愤填膺地声讨刘广麟。

“不仅如此,这刘广麟本是照州稍川人,诸位可知当他所作的事情传回稍川后,他的父母不敢相信自己养出了这样一个儿子,高呼一声无颜面对列祖列宗,竟双双自尽!这等不顾父母、欺世盗名之人,”那人冷笑一声,毫不畏惧地对上西朔的注视,冷笑一声,“去了奉国还真是你们奉国的福气!”

西朔一怔,随即笑容更盛,“这么说来,你是他的同乡了?”

“我不是,我身边这位谢兄却是不巧正出自照州稍川,”那人阴阳怪气,怼天怼地,“怎么,没想到这里还会有他的同乡揭穿这些丑事吗?想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想来这次过后这位刘大才子名声就更甚了,不仅欺世盗名,逼死父母,还背离家国,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