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太子仁善宽厚之名远扬……(第3/4页)

众人仔细回味,发现前者劝的都是该劝之事,后者……后者属实有点不太必要。再联想前阵子于志宁等人的风波,所有人恍然大悟,懂了,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在李世民忙忙碌碌的时候,另一边的李承乾也没闲着。第一步从百姓开始,第二步朝堂弹劾,第步阿耶做戏,第四步就该他出面收尾了。

抱春送上调查来的资料,李承乾扫了一遍,眨眨眼:“这么看来于夫人当是明理之人。”

“约莫如此。”

李承乾眼睛一眯:“既然这样,那就找个机会同她说说吧。走,我们去于府。”

随即带着许多药材,还带了个太医署医官前去看望于志宁。与以往不同,平日出门都是微服、十分低调的李承乾,这回破天荒高调的一次,摆着太子仪架来到于府。

于府众人出来跪迎,其中甚至包括于志宁。他被于夫人搀扶着,神色憔悴,身体虚弱,显然大病未愈。

李承乾忙上前阻止其下拜行礼:“于先生,我今日是以学生的身份来看望老师的,而不是以太子的身份到访。先生快请起,万不可如此。

“来之前我不是让人来报,不必迎接,就当日常访友吗?先生怎还这般逞强。若因我导致先生吹了风,病情加重,那便是我的罪过了。”

他亲自将于志宁扶起来,不动声色占了于夫人的位子,冲抱春使了个眼色,搀着于志宁往屋内去,亲力亲为将他送到床上,让好生躺着:“于先生今日觉得如何,可还有哪里不舒服?”

于志宁看着李承乾,心头十分不是滋味,他如何瞧不出近日之事是李承乾的手笔呢,但他能说呢?他能揭穿吗?他能斥责吗?不能。有些东西是明明知道却无法宣之于口的。他只能横梗着胸间门的气闷言道:“多谢殿下关心,臣并无大碍。”

李承乾微微颔首,令医官上前诊脉,得知确实没有大碍才松了口气。

“于先生,近日之事我已全都知晓了。是我不好,我没想到自己一时失言,与百姓略微闲聊了两句就被人传成这样,害得先生至此,全是我的错。

“先生教导我时日不短,此间门用心我是知道的。我明白先生不是流言中传的那般。先生的冤屈我都理解。先生请安心养病,待病好了,我带先生亲自去同众人解释。

“此事是因我而起,便该由我来终结。我是先生的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师,我自然不会眼看着先生陷入此等困境。不过当务之急先生还是要先把身子养好,我还等着先生为我讲课授业呢。”

俨然一副刚知道此事的无辜模样,于志宁头一回发现这个小学生竟还有这等本事,他张着嘴,万千言语卡在喉头,最终只化为一句:“多谢殿下记挂,叫殿下费心了。”

李承乾笑着说应该的,又劝了几句,神情关切,言语体贴,举止殷勤。待汤药端上来,亲自喂给于志宁,更提出留下来照顾于志宁。

“弟子侍奉先生,乃是应当应分。”

话是这么说,但李承乾跟于志宁是寻常弟子与先生吗?不是啊!

于志宁怎敢,于府众人又怎敢,自是再劝阻,李承乾这才颇为遗憾地表示算了,起身告诉,于夫人亲自送他出府,到得门口,李承乾转身,面带歉意。

“师母,事情发展到这个模样,牵连于府上下非我所愿。这些日子委屈你和师兄们了。我送来的东西除了给先生的药材,还有些吃用之物,希望能解于府燃眉之急。”

于夫人行礼谢恩,又道:“殿下心意臣妇已然明白,抱春娘子与臣妇说的,臣妇都记住了,臣妇知晓郎君在某些方面有些执拗,臣妇会尽己所能劝说他。”

“辛苦师母了。劳烦师母好好照顾先生,府中若有何需要,只管派人知会我。”李承乾望向院内,“我也不希望此事继续下去,越闹越大,波及愈广。所以,还望先生能尽快好起来。”

话说的隐晦,于夫人却听明白了。他要的哪里是于志宁好起来,而是于志宁好起来后的表态与配合,让这件事以他设想的方式完美落幕。

于夫人深吸一口气,其实,莫说太子,事情发展到现在,最不愿意继续下去越闹越大的人是他们啊。因而她微微篡紧藏在袖中的双手,下定决心:“郎君平日身子还算康健,待休养几日,很快会好起来的。”

李承乾点点头,眸中透出几分满意之色,和聪明人交流就是省事。

他转身离去,上得马车,又转道前往看望陆德明与孔颖达,同样的事情再来一遍。从最后一位孔颖达的府上出来,天色已近傍晚。李承乾启程回宫,马车上轻笑着问抱春:“今日多少人看到我的仪架?”

“太子仪架何等耀眼,自殿下一出宫门便有人瞧见了。这一路都有百姓跟随,只是知道殿下此行是有要事,恐惊扰了殿下,不曾吵闹不曾呼喊罢了。殿下,现如今全长安城都知你亲自探望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