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先发制人(二)(第2/3页)

突袭升龙城的齐国部队分乘十七艘中型桨帆船三十余艘渔船,逆着红河,浩浩荡荡地行驶在蜿蜒曲折的河面上。凡途中所遇安南渔船、巡河官兵,全部捕杀或者俘获。虽然不指望能彻底隐藏部队行径,但还是以期最大程度延缓安南人的反应速度。

8月29日清晨,船队突进至升龙城三十多里处,考虑到会遭遇对方水师拦截,四千余战兵全部下船,在稍事休整后,便快速朝安南都城袭来。

连续击溃了数队闻讯赶来阻击的安南地方驻军,并置沿途几座城池市镇不顾,齐军于当日傍晚前,杀至升龙城下。

城中虽然已收到有强敌来袭的消息,并且也做了一番军事部署。但安南军却未想到,敌军会来得如此之快。

只见两千余身着黑色和灰色军服的火枪兵逼至升龙城四五百米处,排成整齐的军阵,对着城头的安南守军虎视眈眈。还有一部分兵马开始挖掘壕沟,搭设帐篷,准备建立营地。

城外来的敌军果然是那来自南方的番邦小国—齐国的兵马!

数日前,安兴、海阳、南定数个府县均传来警讯,声言遭到海上强敌来犯,贼军数千,“铳炮不绝”,城池亦“危如累卵”,守军无不“奋勇杀贼”,力保疆土不失。但贼军火器犀利,恐难以持久,请调王京禁卫大军前来解围。

为此,清都王郑梉命禁卫军副统领率四千军兵急赴海边,策应支援沿海几处被袭的府县城镇。这援军派出去还没几天,就从红河沿岸不断收到警讯,说有大批船只沿河上朔,似乎目标直指王京。

初时,郑梉对这个讯息犹自不信,升龙城可是居于内陆两百余里处,沿途有十数个城池关隘,敌军怎么敢冒进突入,深入我安南境内?

就不怕我集大军断了他们的后路,将其困于升龙城下,一鼔聚歼?

可是当数十里外再次传来警讯,敌军已经弃船登陆,于沿途击溃数路阻击兵马,快速朝升龙城而来。郑梉才有些慌了,除了布置兵马登城防守戒备,还有就是连续派出十数个信使,往安南各地州府军镇,召集当地驻军前来勤王。

看着城外数千军列严整的齐军,安南守军将领未敢轻动,谨守城池。

升龙城位于红河平原,且距大海较近,物产丰富,更是人丁兴旺之处。其最早雏形,乃是建于公元前200年的古螺城。在安南北属时代(即中国统治时期),它被称作“宋平”及后来的“龙肚”。公元886年,它成为了一座城塞,被称为“大罗”

而到了1010年,安南李朝的初代帝王李太祖迁都大罗城。据说,他看见红河上升起蛟龙,故将大罗命名为“升龙”。1397年安南的首都迁到清化(西都)之前,升龙都是安南的都城,迁都清化之后,升龙成为东都。

1408年,安南再次北属大明,东都城被大明重新命名为“东关”。1428年,黎朝的开国先祖黎利起兵反明,安南从大明统治下获得自立,东关城也改名为“东京”

而到了1592年,大将郑松击破北方莫朝,重建黎朝(后黎朝),于是又将升龙城作为都城。

该城历经六百多年,多次扩建,已是安南首要大城。城中共建有12座城门,最为主要的是苋菜门(安宁门)、椰市门(盛光门)、东莫们(清朗门)、官长门(东河门)等五座城门。

而齐军沿红河而来,攻至城下,面对的就是官长门。本来此处红河边有一座水寨,但因为得知有敌军乘船沿河而上,水寨中的安南官兵大部已乘船东去阻击敌人船队,几无守兵,被一营自救军攻破寨门,然后放了一把火,将整个官长门外映照的通亮。

当日夜里四点多,沿红河而上的齐国船队抵达升龙城码头,许多船只的船身和帆上皆有损坏的痕迹,想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江面上战斗。

为了明日天亮后第一时间就对升龙城发起进攻,赶到的水师官兵们不顾疲劳,连夜将船上的十余门火炮卸载下来,然后喊着号子,拖拽至临时营地中。

城中的安南守军看着城外齐军灯火通明且又喧嚣热闹的营寨,惊疑不定,不断将此间消息报于城中清都王,言,贼军似有连夜攻城之举,请调禁卫军和城中民壮登城协助防守。

天还未大亮,郑梉便带着一众文武官员来到城头,观看城外来袭齐军动向。

昨日傍晚城头守军将领回报,得知城外敌军肯定不超过五千人,郑梉先是惊愕,继而是羞恼,我堂堂大黎朝,数百万人口,带甲并十余万,竟然让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番邦小国打到京城来了。这是对我大黎朝是何等的羞辱!

虽然,数日前派出了四千余军兵至沿海府县应对贼军袭扰,但目前留守升龙城的兵马尚有五千,而且又据有坚固城防,郑梉是不相信对方仅凭借四千多人,就能攻下这座规模巨大的城市。只要城中军民上下一心,守的四五天,附近州府军镇的兵马自然就会云集此处,将这些不自量力的贼军尽数歼灭于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