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九章 郁闷的英国人(第2/3页)

之所以说土地贫瘠,那就是缺少营养,粮食或植物都长不大。而如果土地总在耕种,失去的养分就无法补充,也就迅速的贫瘠了。因此,中国不光发明了“垄耕法”来让土地休耕,还创造性发明了核武级别的“粪便肥田法”。

别以为这玩意儿很简单,这真的是高科技,是千百年来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什么能用,什么不能用,什么时候用,用多少,怎么进行加工都是必须按科学方法进行的。否则不仅白费力气,还有可能把植物给“烧死”,或者说养分太高给撑死了。

这些肥田方法,在中国许多农业著作中都有系统的总结和说明,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促进作用。

欧洲为什么比同时期的中国少这么多人?其实主要就是因为生产的粮食太少,先决条件导致他们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口,所以或是生不出来,生出来也养不活。所以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才是“民以食为天”,有多少粮食就有多少人。

欧洲为什么粮食产量低?原因很多,但第一个就是气候不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主要是光照问题造成的,无法改变。所以造成光合作用不强,水稻这种需要强烈光照的就很难大规模推广,种了也活不了。

其次就是土壤,这都先不谈什么土地肥沃,就看为什么古代文明都出现在大河旁边?主要就是土地容易翻耕,否则以古代的人力效率,太低,根本就种不了多少面积。从这点来说,中国的黄河流域比欧洲大部分地区强太多了。普通人拿着工具就能翻动,有了牛之后就更方便,一人一牛足可以操作。

欧洲呢,除了地中海沿岸的土地沙化率合适,其他地区大多都是湿重土地,粘性大,耕着太费劲。甭说人力了,就是连牛都费劲,所以欧洲的犁至少是两头牛,多的得四头牛才行。可牛也得吃草啊,就算是欧洲土地适合种草,那也耽误了粮食收成。所以欧洲文明只发源于地中海的希腊和罗马,其他地方都是蛮荒之地,就适合骑马打仗开大船——搞抢劫。

最重要的一点来了,以上的条件都可以克服,无非是找到适合的农作物和多两头牛罢了,没什么难的,傻子都想得到。

但土地耕种时间久了,养分会逐年减少,变得贫瘠起来。而欧洲农民根本不会用粪便肥田,更不懂发酵的方法,以至于让土地的生产效率缓慢下降。根据统计,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内,种子和粮食的产出比才5倍左右,甚至只有两三倍,这种不种的,好像都没什么意思了,每年留完种子后,就没几口吃的了。而中国呢,从隋唐时期的产出比就至少在20倍以上,这种地才划算。

所以欧洲自古人口少,就是因为气候不适合粮食作物、土地又不好耕种,然后还不懂“做屎”的手艺,所以产量上不去,也就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

广宁堡位于爪哇岛西北边缘,本来就有火山灰覆盖,土地较为肥沃,可勤劳的移民们仍旧不断将各种积肥和来自狗儿岛(今澳洲圣诞岛)的磷酸矿往开垦出的耕地里堆积,再加上细心的打理,这地里的庄稼自然要比附近土人农田里作物长势更为喜人。

按照此前与万丹素丹王国签订的租借合约,广宁堡租借时间早在三年前便已到期。为此,齐国曾派了代表与万丹素丹国商议,将租约延期至十年。

可出于对齐国势力的忌惮,万丹国的素丹死活不同意,坚持要求齐国退出广宁堡,恢复万丹的“国土完整”。

好容易在巽他海峡占据了一处要点,控制了通往汉洲本土的关键航道,齐国如何会轻易再将到嘴的“肉”吐出去?

为此,打着租借展期谈判的借口,齐国直接赖在广宁堡了,并且还将控制范围稍稍向北扩展了数公里范围。当然,展期谈判期间,咱们租金还是要交的,每年十月,都会准时地派人将五百块汉洲银元送到万丹城。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万丹不愿意齐国租借广宁堡,坚决要求退出万丹领土,对于租借地的展期谈判也是不予回应,但对于每年送来的“租金”,却是径直收下,丝毫未予拒绝。

既然如此,齐国也就心安理得的继续经营广宁堡,陆续修建了永固码头、军备仓库、警戒哨所,以及大量的民用和商用设施,同时,还陆续增加汉人移民,开垦耕地,俨然要将此地建设成一个永久的军事据点。

3月7日,英国东印度公司高级对外事务代表卡斯珀·威尔斯和一众随行人员,搭乘了一艘汉洲商船,准备前往这个神奇的南方新大陆国家,向他们发出来自英格兰共和国的声音。

……

3月25日,巴达维亚,总督府。

“先生们,据万丹传回来的消息,已经证实,那些英国人于半个月前,去往汉洲本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巴达维亚第十二任总督基恩·马特塞克(此君是荷属东印度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督,1653——1678年)神情凝重地说道:“你们认为英国人会和汉洲人缓和彼此的关系,并建立正式的商贸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