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民意汹汹(第2/3页)

“同去!同去!”十余名学生振臂呼道:“平白受了这奥斯曼这般愤懑之气,我等还有几分心思读书?”

“诸位同学,诸位同学!”几名学院的教谕和老师极力地劝阻着学生,“奥斯曼杀我齐国使节,此乃国之大耻,我等亦为愤懑。但此为军国大事,上有大王、内阁和军部运筹,下有陆海两军官兵沙场效命。诸位学子切勿这般鼓噪张扬。需知,你等作为国中诸多精英学生中一员,肩负我齐国未来奋发向上之重任,倡领科学和技术未来之责。……万万不可轻易奔赴沙场,就此舍身取义。你们都是我齐国大王所称的国之重器的宝贝呀!”

齐国在建业城设立了两所近代意义的大学,一个就是天工学院,另一个是将此前培训官员和农商人才的行政培训学堂改成的建业大学堂。前者偏重于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后者则比较偏向于综合,包括文史地理,农商财经等学科。

目前,两所大学堂共有学生一千五百余,不仅接受着齐国最为顶尖的教育,而且还享受着国内最为优渥的待遇和地位。大学堂里的学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从衣食住行,到各种日常用度,全都由文教部和王室教育基金承担。

另外,大学堂中的学生不像那些中级学堂和国内各种速成培训学堂那般,还需要经常抽出时间,到工矿企业和拓殖农场实习见工。他们在大学堂里的三年学习过程中,均是全脱产学习。在完成日常课业之余,几乎都在大学堂里的图书馆或者建业城中的文渊阁借阅参读各种书籍文刊。

可以说,这些出生于齐国建国后的新一代大学堂学生,又经过十余年的系统教育后,是国内眼界和思想最为活跃的一群团体。而且,随着齐国国势的蒸蒸日上,骨子里也充满了无尽的自信和骄傲。如今,突然听闻齐国使团一行十余人竟然在奥斯曼的埃及境内遭到杀害,顿时义愤填膺,纷纷声言,要对此进行强烈的报复。

“诸位,诸位!……建业大学堂的同学已经组织队伍前往内阁总理府了。他们要向总理和各部大人请愿,要求出兵征伐奥斯曼!”

就在大学堂里的教谕和老师已暂时劝服学生暂时返回教室上课时,突然有几个学生从外面赶来,大声地呼道。

“……”

众多学子闻言,先是一怔,随即,脸上都呈现出一丝激动和振奋的神情。

“我等也去请愿!向大王,向总理和各部堂大人表达我等的拳拳之心,要求政府向奥斯曼讨好公道!”

“同去!同去!……”

数百名学生,立时群情汹汹,朝大学堂门口涌去。

——

“听说了吗?西边那个奥斯曼帝国,将咱们的使团一行十余人都给害了。这狗胆,真是无法无天,置我齐国颜面何在呀!?”

城中一家酒楼里,一群商贾喝着酒,谈着生意,顺便聊聊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不知不觉,便说到了齐国使团在苏伊士港遇害的事。

“是呀,我齐国近三十年来,还未曾遭到如此折辱之事。说不得,咱们齐国就要兴大军,往攻那个奥斯曼,打杀他一番,让他们晓得我齐国的威势。”一名皮具商人满不在乎地说道。

“陈兄,你这话倒说得轻松,对着奥斯曼就喊打喊杀的。”一名海贸商人喝了一口酒,摇头说道:“你们恐怕不知道那个奥斯曼帝国是个什么样的大国吧?人家国土幅员数千里,人口几千万,军队人数也是百万之多,是一个响当当的地区霸主国家。更何况,奥斯曼距离我汉洲本土何止万里之遥。咱们齐国就算想打它,一时半会也够不着呀!”

“哟,你这么一说,那合着我们的人就白白让他们给杀了?”那名皮具商人将筷子重重地摔在桌上,瞪大了眼睛,“咱们齐国什么时候受过这个气?没看报纸上写的嘛,代表咱们齐国的使节被杀了,那相当于直接一巴掌呼到咱们齐国的脸上了。这口气,我陈三都不能忍,那大王和内阁政府就能忍了?距离远近是一回事,但敢不敢还手,那是另一回事。这口气要是不出,周边那些土邦蛮夷可就要看咱们的笑话了!”

“老孔说得也是一个理。俺奥斯曼距离我汉洲本土确实太远了,就算派兵过去,一路漂洋过海的,至少要大半年吧。万一,到了人家地头,被打败了,那面子上可更加不好看了。”

“这打仗呀,是要花钱粮的。奥斯曼是一个大国,可不是我们汉洲附近的土邦王国,随便出几条船,派几百人,就能屠城灭国。”另一个商人点头说道:“若是我齐国征伐奥斯曼,那花费必然不少,没有几百万汉洲银元,大军未必能成行。万一要是打个你来我往,成胶着之势,那耗费可就更多了。到时候,我等商贾,会不会被政府强行摊派,贡献部分军费,那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