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希望的田野(第2/3页)

“林检校,我这悠闲日子,可没多少天了。”朱善平逗弄着女儿,想让她给林青山打个招呼。可是认生的女儿却将脑袋埋到父亲的怀里,不肯出声招呼。

“准备何时返回舰队?”林青山问道。

“本月二十号之前,必须赶回建业港海军基地。……此去,恐怕又是一年多才能返回。”

“军人嘛,总要有所牺牲,有所付出。”林青山感同身受,“就是因为有我齐国无数忠勇的军人舍家为国,征战四方沙场,方有今日万我千百姓的平安喜乐。”

“不错,我齐国境内的平安和祥和,皆为你辈军人一刀一枪杀出来!国内民众或许会对内阁各部官员有些微词,但纵观我齐国上下,唯有对你等军人,却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和敬仰。”永兴县农田水利处检校许良宝朝朱善平拱拱手,然后从怀里摸出一块牛肉干,撕下一小片,递给他怀中的女儿。

自汉洲初立之时,齐国的军队不论在保卫本土和海外领地过程中,还是对外扩张和在大明境内的干涉战争中,几乎未尝一败,再加上国内舆论的刻意引导,军人在民众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其本身待遇又极为优渥,向来是国内有志青年踊跃向往的职业目标。

“这几年,包括我永兴县在内的汉洲北部地区,算是风调雨顺,农业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呀。听家里的人说,我们这里已经连续六年各类粮食作物大丰收,百姓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了。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你们这些乡梓父母官员的付出。如此,我等军人方能毫无后顾之忧,宣我齐国声威于四海。”

“朱校尉过誉了,我等愧不敢当呀!”许良宝笑着摆摆手,“有此成绩,皆为我永兴县万余百姓齐心协力所致。当然,也有在这三十年来,无数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老一辈先驱者的默默付出。较二十多年前,我永兴县绝对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所载县志来看,单从粮食产出方面说,总产量就比二十年前增长了八倍之多,远远超出人口的增长幅度。”

包括建业府在内的汉洲本土,农业技术改良从二十年前便开始进行,尤以作物轮作法的推广最为重要。

此前,授田的农人在每年耕作时,会将部分农田进行休耕,以养地力。后来,随着来自大明的各类农业技术书籍的翻印和刊发,以及培训和指导了众多农业技术骨干专家,农田轮作法开始在各地铺开。

从最早的两年轮作法,三年轮作法,到目前逐步稳定的四年轮作法,在汉洲各地农村开始大范围的推广。

在永兴县,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农人们用四年轮作法播种大麦(或者玉米)、小麦(或者稻米)、芜菁和三叶草(从荷兰引进),田地从不休耕。芜菁和三叶草都能增加土地地力,还能用作牛羊牲口的冬季饲料,牛羊粪便则可肥田。

这种农作制度,加速了土地利用的周转,提高了农民土地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农民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益扩大的对农产品的需求。

土地的改良方式还包括改善排水条件和施用石灰、白垩土和泥灰。通过在沙质土壤里施用泥灰,汉洲部分地区的农户,在十五年时间内将他从种粮中得到的收入增加了4倍。

可以说,齐国的农业耕作技术不仅远超欧洲数十至上百年,就是相较于大明农业巅峰期,也不逞多让。若是加上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各类先进的农机具器械,那更是能将其抛开远远的一段距离。

另一方面,已迈入工业化初级阶段的齐国,使得汉洲本土形成了建业、威海、云阳、大兴、南都、桂州等几座超过数万人的“大”城市。并且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每年移民人口的人为转移,城市人口正在缓慢的膨胀。

一些近郊的乡村地区开始出现专门为城市配套产出的农副产品。他们在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方面做足了文章,奶酪、鸡蛋、牛油等畜牧产品和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获得了极大的销量。

正是像建业这种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集中需求”,又带动了周边的农业的产业革命,农村的多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规模也逐步增长。因为畜牧业所需要的人手有限,在保住畜牧业这项传统主业之后,劳动力更多的涌向纺织、制糖等工业为主的家庭工业。

随着农业和畜牧产出的稳步扩大,农人的收入也逐渐增多,在这几年里,汉洲各地还兴起了一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部分手中稍稍殷实的农户,将居住了十几二十多年的农舍宅院进行翻新和重建。

要知道,不同于政府在其他行业方面的指导和鼓励措施,在农村住宅建设方面,政府倒并没有拿出什么优惠的补贴政策,因而,从中至少能够看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齐国民众的生活水准,普遍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