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齐日之争(第2/3页)

“也就是说,齐国一旦与他国发生战争,他们可以出动数百艘大中型武装船只?”阿部忠秋有些动容。

“理论上是这样的。”沃德笑着说道:“但我认为,在整个远东地区,甚至在广阔的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齐国仅凭借他们海军的战力,就足以击败任何国家和地方势力发起的海上挑战。是的,齐国有这个自信,也有这个能力。”

“……”阿部忠秋半响不语,脸上的神情变得有些凝重,“那……,那他们的陆军呢?”

“哦,相较于齐国的海军,他们的陆军规模就显得有些袖珍了。齐国的陆军人数不会超过一万,可能在七八千左右。”沃德说道:“但他们的陆军训练有素,战斗力非常高。据说,他们的火枪兵每年都会进行最少三十发弹丸以上的实弹射击训练。要知道,在我们欧洲,许多国家的士兵每年实弹射击训练标准根本没有这么高。嗯,能超过十发铅弹,就已经算是超高标准训练了。”

欧洲的火枪实弹射击训练标准,别说在17世纪比较低,就是到了19世纪初,军事技术大为进步的时代,也没有多大提高幅度。1805年前后,沙俄士兵普遍领到的铅弹是按照每人每年消耗3发子弹的标准发放,只有需要精确射击的猎兵每年才能拿到6发铅弹。

拿破仑横扫欧洲后,沙俄才一咬牙在1808年重新制定射击标准,规定“近卫团和常规团,按照前两列士兵每人每年消耗5发铅弹,第三列士兵每人每年消耗8发铅弹”的标准进行实弹训练。

而拿破仑军团的训练标准也强不到哪里去,法军平时每年也只进行6发实弹射击训练。普鲁士人更小气,一个团(人数大概在1700人左右)一年的实弹射击铅弹数量是4125发。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陆军,通常会在战前临时抱佛脚进行突击训练,把子弹训练量加大到数十发。

至于此时的日本军队,火器当然也有,但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技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甚至还不如太阁时期(丰臣秀吉)。

要不然,发生在十六前的齐萨战争,也不至于让幕府大为震动。一个西南强藩,在齐国面前,竟然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从对方登陆鹿儿岛,到迫使萨摩藩投降,前后历时不到半个月,而且战损也是微乎其微。

齐国强大的炮舰,犀利的火器,一边倒的战局,都让旁观战事的幕府暗暗心惊。以至于,后来齐国再来江户交涉通商事宜时,幕府很快转变态度,非常干脆的同意了,并给予他们和明人、荷兰人同等的贸易条件。

当然,对于火器所表现出来的威力,幕府也只是稍稍“心惊”而已,倒不至于因此怕了齐国。因为,在他们看来,火器对战仿若弓箭,临阵不过三矢。若是武士勇悍,付出些许伤亡,只要冲至近前,那最后还是要靠刀剑来解决彼此间的胜负。

说来可笑,幕府之所以会有这种认识,主要是日本已经承平多年,距离最近的战争还是七十多年前发生的文禄庆长之役(即万历朝鲜战争),再加上锁国日久,对于火器的应用,国内已经没有多少人熟悉了。

“哦,齐国仅有不到一万人的陆军。”当阿部忠秋听到沃德的话语后,表情稍稍有些放松。齐国之强,所凭不过是海上巨舰大炮而已。

如此,我日本倒也无须担心在本土之上遭到齐国的威胁。

阿部忠秋早在宽文六年(1666年)便从老中退任,已不再视事,逐渐淡出幕府权力中心。但去年十月,他闻知,齐国鸿胪寺少卿率团访问日本,在觐见征夷大将军德川家纲时,提出要日本在现有的长崎港之外,再增加若干通商口岸,以便更好地促进日齐两国之间贸易。

对此,德川家纲直接予以当面拒绝,并表示“锁国令”乃是幕府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原则,不容任何更改。另外,将军大人还对齐国暗中操纵的琉球、萨摩、长州和虾夷等几个方向的走私贸易,予以严厉申斥,要求齐国必须立即停止这种未经幕府允许的贸易行为。

据说,在会商过程中,双方的态度都表现得非常激烈,氛围也是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为了维护将军的尊严和幕府的威信,德川家纲一度向齐国人发出威胁,声言会对上述“非正规贸易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届时,那些被幕府擒获的“非法贸易商人”,会被视同海盗,将被处以极刑。

幕府对齐国贸易的限制和走私行为的痛恨,盖因双方持续扩大的不对等贸易活动中,已使得日本白银外流速度骤然加快,远超二十多年前。

大量白银的输出给幕府铸造银币造成了严重的困难,而幕府铸币的困难对于国内的市场和经济秩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