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攻守之势的转变(第2/3页)

驻伊尔库茨克督军安德柳什卡·伊凡诺夫一边派出两路信使,分别到北方的雅库茨克督军府和西方的托木斯克督军府求援,一边积极组织城中的哥萨克、商人,以及众多农夫加固城池,囤积粮食和火药,准备应对渤海国的进攻。

“督军大人,那些鞑靼人对于我们将售与他们的火枪和火炮又重新收回,表示非常愤怒。”一名哥萨克军官抱怨道:“他们声称,会因为我们的失信行为,从此断绝与我们之间的贸易。……要是这样的话,我们以后可能就不会得到那些珍贵的茶叶和大黄了。”

“我们不是已经将那些索回的火器换成了同等价值的皮毛吗?”安德柳什卡·伊凡诺夫惊讶地说道:“他们应该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为何要做出这般威胁?”

“督军大人,那些鞑靼人对于火器的需求非常急迫。”那名哥萨克军官苦笑道:“听说,他们在被明国驱逐到蒙古后,火器非常缺乏,急需得到补充,以应对明国人的进攻。而皮毛对他们而言,似乎并没多大意义。”

“但我们要应对那个渤海国的进攻,需要储备必要的军需物资。”伊凡诺夫想了想,仍旧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至于那些鞑靼人,我们只能暂时牺牲他们利益需求了。不过,我相信,这些鞑靼人想要获得必要的火器,肯定不止我们这一个交易对象。……是的,他们一定会有其他途径的。”

——

6月23日,乞尔海子(今内蒙黄旗海湖泊)。

范毓馥被两名明军摁倒在地上,面如死灰,额头上的汗水也在不断地往下流着。在他不远的地方,倒伏着几具无头的尸体,一股浓浓的血腥味,扑入鼻息。

“总戍命令将其拖过去!”一名千总军官大声地命令道。

话音刚落,范毓馥便被两名明军粗暴提了起来,如死狗般拖着朝湖边而去。

“说说吧,你们范家给鞑子运了多久的军械粮秣等物资?”大明神火军(纯火器营)总兵孙征淇(孙可望次子)大马金刀地坐在一副马鞍上,玩味地看着一脸狼狈的范毓馥。

“……”范毓馥抬头看了一眼孙征淇,不发一语,又将头低了下去。

“嗤!范大少爷,你以为一句话不说,就能糊弄过去?”孙征淇嗤笑一声,不屑地看着趴俯在地上的范毓馥,“你瞧瞧,你们做这个事也太不小心了,正好撞到咱们的眼皮底下。呵呵,而且还是人赃并获呀!……我估摸着,你们范家往鞑子那里贩卖朝廷管制物资,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就说嘛,我们这几年,每值春夏之际持续扫荡大漠。这鞑子手里的物资竟然还是依旧不缺。这恐怕都是你们的功劳吧?”

自从去年六七月间,李定国出兵奇袭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取得数年来未有之大捷后。宣府、延绥、宁夏、固原等沿边重镇均不甘示弱,跃跃欲试,纷纷派出小股骑兵,深入大漠,袭杀清虏和蒙古部落。

待今年一月,齐国驻南京的参谋军官也向大明军方建议,可趁每年春天草原牲畜繁殖的季节,派出数路骑兵深入草原,袭击清虏,以持续削弱清虏的实力。因为这个时节,大部分蒙古部落会分散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育雏。若是明军攻来,清虏势必很难在短时间内集结蒙古八旗。而且,战争也会影响草原牲畜繁殖。

另外,这个时候,草原上的马匹因为经过一个艰难的冬天,身上没有膘,比较脆弱,无法进行大强度的运动。而以粮食喂养的明军战马,可能稍稍具有一定的机动优势。

随即,大明北方几个沿边重镇,接到南京都督府的军令后,纷纷调集辖下不多的骑兵力量,于三四月间,再次杀入大漠。期间,虽有几支明军骑兵被清虏寻到机会,予以重创或歼灭。

但不可否认,以数百、上千骑兵组成的“游击大军”,还是给清虏据有的漠南地区造成了沉重打击。近两个月时间,明军游骑便击破蒙古大小部落、八旗村屯四十余处,斩首五千余,缴获或杀死牲畜一万两千余头(只),给本就“气血不旺”的清虏,狠狠地又放了几道血口。

孙征淇所领的神火军部三千余人是在四月间部署至张家口,眼瞧着沿边诸镇都有不少斩获,对此眼热不已。随即,便向宣府总督冯双礼请命,要出关攻袭清虏。

再三阻止未成后,冯双礼只能允其出战,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将辖下一千五百骑兵悉数拨付于他。

然而,孙征淇领兵进入草原后,转悠了十余天,也没寻到一个蒙古部落或八旗村屯,让人好生失望。

不甘心空手而归的孙征淇遂督兵继续深入草原,朝清虏位于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据点绥远(今乌兰察布市)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