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皇陵(第2/3页)

当登莱地方官员闻知,齐国皇室为修建这座皇陵,预算工期五年,资金投入两百万汉洲银元时,惊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整个山东地区每年征收的赋税不过区区二十多万两白银,而齐国皇室竟然在这里修个皇陵,就要花两百万汉洲银元,折合银两大概二百四十多万。

乖乖,我山东数百万人口,啥事都不做,就只帮着齐国修一座皇陵,每年就能获得近五十万两白银的收入。据说,为了给皇室积福,齐国人还表示,凡征发修建皇陵的民夫,皆免费提供一顿午食。

更不要说,这皇陵建成之后,每年的维持和修缮,那还要花费一笔固定的银子。犹记得,数百年前,洪武帝修建凤阳皇陵时,“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还专门在附近营建中都城,以拱卫皇陵。

这齐国皇陵修建于蓬莱城附近,花费海量金银和物资,到最后,岂不是也能惠及当地数十万民众!

其实,在整个大明地界,若论最为亲齐的地区,莫过于登莱。三十多年前,齐国便占据了登莱北方的长山列岛,用以收拢和中转大陆难民,同时也据此袭掠清虏后方,策应大明其他地区的抗清斗争。

即使,后来清虏再据登莱,但齐国凭借赫赫战力,数次重挫清虏,再加上于大明沿海地区拥有众多强横无比的炮舰,一直保有长山列岛,对整个登莱地区施加强大的影响力。

数十年来,无数逃难者都会在夏秋两季,抱一根木头,或者一只木盆,浮海前往长山岛以求得活命机会。而到了冬季,仍会有不少逃难者,趁海水上冻之际,奔至数里外的海冰上,以施放烟火或者摇动布帛,引起岛上的齐国人注意,进而被他们用船接至岛上。每年逃难者因此而溺毙或冻死者无数。

在大明北伐前的数年时间里,不论是清虏的登莱地方官员,还是当地驻军,大多都跟长山岛上的齐国人暗通款曲,面对无数难民浮海逃往长山岛,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齐国人的情报参谋或者商人,有时候也堂而皇之地在登莱地区行走,甚至还会得到地方驻军或明或暗的保护。

不是奴才不为我大清尽心效忠,实在是齐国人给得太多呀!

待登莱光复后,这里又成为齐国于大明北方最为重要的移民中转点,联系更为密切。因移民输出而产生的巨大消费需求,也畸形地促进了登莱地区的民生发展。

不过,随着两年前齐国将长山列岛移交给大明,转而将北方移民中转点转到胶州的浮山所(今青岛)后,登莱又变得沉寂起来。

七里庄及周边数个村镇的农舍大多破烂不堪,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秆围起来。每户农家,两到三间屋舍,往往就是两三代七八口人(甚至十几口人)拥挤在一起的唯一住所。

农人们的衣着更是简陋单调,条件好一点的会穿一件麻布衣裤,大多数人全身只有一条衬裤,有的还是光腿。

因为正值初夏时节,几乎所有人男人都赤果着上身,只着一条犊鼻裩短裤,大部分的孩童却是不着任何衣物,光着屁股四下奔跑嬉戏。至于妇人,虽然穿着衣裳(古人上身穿衣下身穿裳),但也是粗布麻衣,而且落满了补丁。

所有人脸上带着一种不健康的蜡黄,颧骨突出,站在村口,眼神热切地看着一众齐国人。但四下护卫的明军官兵,将他们挡在外围,不得靠近。

“他们大概又是想获得我们的赏赐吧。”齐子纶看了,心下有些不忍,转头便吩咐几名随行的齐国官员对那些村民施以钱物。

“且予他们吧。”齐远山见那几名官员皆目视于他,摇头苦笑道:“每个村民赏五角。”

“五角?是不是太少了?”齐子纶说道。

“殿下,五角已经不少了。”齐远山说道:“此间百姓,一年所得也不过五六两银子。我们于此近两月时间,几乎每家农户皆得赏银超过五块银元以上。若是再多赏赐,怕是要使之生出贪婪之心了!”

“五块银元能作何用处?”齐子纶愕然,“这些银钱怕是连几件像样的衣物都置办不了!更何况,我皇室于此修建皇陵,要将其居于此间的房屋和田地尽数征用。他们无有更多银钱在身,如何于他处另置家业?哼,至于我齐国交付于登莱官方的二十万征地费用,多半落不到他们头上。”

“殿下,大明的穷苦人家无以计数,咱们救不过来的。”齐远山颇为无奈地说道。

“大明天朝,物华天宝,怎么会这般模样。”齐子纶怔了一下,随即摇头叹道:“大规模的战乱已结束五年了,大明的民生经济怎生还是如此……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