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朝鲜之争(第2/3页)

5月16日,秦军前锋五百余官兵在庆尚南道高灵郡遭遇明军,初战失利,损失近百名官兵。

入朝秦军主帅、辽阳总兵赵长峰在收到溃败回来的官兵报告,言及明军火器众多,而且战阵经验丰富,训练极为有素,实乃少有强军。

赵长峰闻报后,并不以为然,前锋作战不力,败军而回,自然要将敌人的实力稍稍夸大一点,来掩饰己方的无能。

小小的云州镇,所辖几块领地要么孤悬海外,要么地处偏远蛮荒,治下之民不及百万之数,军队规模最多也不过数万。以前要不是靠着齐国扶持帮衬,估计早就破败凋零了。

现如今,我大秦天兵入朝,护卫藩属,那齐国可能有些措手不及,一时半会不知如何反应,至今尚无表态。他们既没有声明继续支持云州镇,也没有开口阻止大秦的军事行动,暂时还处于中立状态。

因而,作为主帅的赵长峰便想凭借手中的三千余兵马,迅速击败云州镇部队,就算不能将其尽数歼灭,也最好能将他们赶下海。如此,形成一个既成事实,并奠定大秦于朝鲜王国的宗主地位。

在斩杀了逃回的几名低阶军官后,赵长峰立即驱大军继续南行,迎着云州镇的主力部队杀了过去。我大秦兵马从辽东陆路过来,随行的有八百余骑兵,就是赵长峰最大的凭持。

然而,战斗结果却是出乎所有秦军意料之外。

双方接战后,三千余秦军被攻来的明军几乎全歼,主帅赵长峰亦被生擒,最后仅百余骑兵逃回汉阳。

随后,明军长驱直入,连败数路朝军,径直朝汉阳杀来。

同时,一支明军舰队从耿罗岛出发,闯入汉江,炮击王京。

5月27日,明军主力五千余进抵汉阳。年仅十五岁的朝鲜国王李焞在文武百官的护卫下,弃城而逃,往北方平壤奔去。

明军占领了汉阳后,仍不罢休,循着朝鲜君臣逃奔的路线,便追了过去。

5月30日,明军在金川遭遇后续赴朝的三千余秦军,一战将其击溃,继续向北挺进。

6月4日,明军杀至平壤,但遭到第三波入朝秦军的拼死抵抗,加之长途奔袭,未携带火炮,未能如愿攻克该城,退往三十多公里外松林,等待后续兵马到来。

辽东总督冯维武陆续收到朝鲜兵败消息后,震惊万分。当即再次集结数千余兵马,迅速往援朝鲜。同时,以五百里加急的形式,迅速报于朝廷,北明已入寇朝鲜。

身在南京的大秦永兴帝孙可望闻报后,大怒,言及,北明余孽自不量力,擅自挑战大秦国威,必予严惩。随即下诏,命北京大营都督、淮国公马保为帅,引兵三万入朝,驱逐北明贼军。

7月中旬,秦明两军在平壤、松林、金川、开城等地爆发数场大战。明军虽然火器众多,战力不俗,但兵力薄弱,被秦军逐步逼退至汉江附近。

至7月底,秦军主力两万五千余顺利收复汉阳,明军一路缓缓朝东南沿海地区撤退。主帅马保见状,立即挥兵急赶,试图毕其功于一役,尽歼入朝明军,以震慑北明余孽。

然而,当8月上旬,秦军进逼庆州时,突然后方传来急报。明军舰队再次进入汉江,约四千余明军登陆,再夺汉阳,一举截断了秦军的后路。

秦军闻讯后,由此大溃,纷纷夺路北返,明军随后一路掩杀,陆续毙伤秦军三千余,俘一万六千余。

秦军最终能逃回平壤的官兵不足四千,几乎丢弃了所有甲仗、火炮,以及全部辎重物资,遭遇开战以来最大的惨败。

更让主帅马保惊惧的是,一支规模数千人的明军部队,从镇州(今俄罗斯海参崴)、咸镜道西北沿海地区杀了过来,直奔秦军后路,大有将入朝秦军一鼓聚歼的架势。

秦军在朝鲜再遭败绩,而且还是惨败,不仅整个北方为之震动,就是江南大地,也是暗潮涌动,舆情汹汹。要知道,大秦初立,怀念大明的仕绅百姓不在少数。而且因孙可望在江南地区强行推进的土地、财税改革,得罪的仕绅地主千千万万,巴不得新生的秦朝吃瘪。最好能让永王从朝鲜一路杀回中原,恢复他们曾经在大明享受的种种优渥待遇。

尽管,齐国驻南京公使极力劝阻秦国以和平手段解决朝鲜事件,勿要劳师动众与北明在朝鲜进行一场无谓的战争,徒耗军力和财力,以免被北方的清虏和蒙鞑捡了便宜。

孙可望对齐国公使的劝说,丝毫置于不顾。

什么叫无谓的战争?朝鲜是我大秦的藩属,被那北明余孽给欺负了,作为宗主国自然要护卫其国,屏障大秦的东北安全。

如今,在朝鲜战场上,北明趁我秦军不备之际,重创我北方军团,大有独占朝鲜之势,割我藩属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