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工人(第3/3页)

当然,留守本土的民众也并非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最起码可以做到衣食无忧,并且无数的工厂主和商社东家们,出于笼络人心,或者为了更好地剥削,也相应修建了大量工人宿舍,提供就近居住的条件,以便节约上工的时间。

另外,轰轰烈烈开展的工业革命,最大的成就,除了创造出了巨量的商品和财富外,最难得是,还让齐国不断增长的人口过上了水平不断提高的生活。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尽管齐国人口几乎翻了一番,接近一千万,但生活水平却在稳步提高,人们的寿命和生活舒适度也大大提升。

当然,工人们的薪资水平增加幅度远不如经济增长那般,显得较为缓慢,但运输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生产,却使得食品价格和大多数消费品价格持续下跌。对齐国的普通工人来说,如果精打细算,便能使他们生活的相当舒适。甚至,相较于秦国的百姓而言,简直可以说能过得相当奢侈的生活。

齐国境内广阔的牧场,饲养了数百万牛羊,沿海丰富的渔业资源,提供了大量的渔产品。在秦国、朝鲜,乃至安南等国家,耕牛仍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工具。但在齐国,牛肉已经与猪肉、羊肉,以及鱼肉,成为齐国民众餐桌上的一道丰盛的“营养餐”。

可以说,许多齐国大城市里的普通家庭,已经可以每月,甚至每周消费一定量的肉类食品,堪比神州大陆上的中等地主家庭生活水准。

最能证明齐国工人阶层生活状况的,莫过于工资收入和储蓄统计。1660年,齐国储蓄银行创办,到了1670年,存款已达一千两百万汉洲银元,1679年达三千一百万元,储户数量达到一百四十五万户,在这三千万存款中,绝大多数是工人阶层的储蓄。

而在帝国中央银行(原汉洲大钱庄)、工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联众银行、东南银行,以及其他大小银行里,工人的储蓄数额也不在少数。

自从汉兴元年(1670年),皇帝陛下登基称帝后,齐国经济增长突然开始狂飙突进,进入繁荣的“汉兴时期”。从1670年到1679年的10年间,齐国棉纺业的增长幅度甚至超过此前30年的增长,棉纺厂数目由480多家增加到1600多家,纱锭数有600万枚增加到2600万枚,毛纺织厂也从270多家增加到1300多家,纺锭数从40万枚增加到380万枚。

铁路的迅速发展也为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大量的投资带动了钢铁、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等诸多产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也让工人的薪资水平保持了小幅增长。

在这10年间,齐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从5.2亿元增加到9.1亿元,增幅达75%,工业总产值增长95%,几乎翻了一番。

所以,冒险前往海外谋求一夜暴富的人并不是主流人群,绝大多数的齐国普通民众,仍旧满足于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现状,而不是试图以自己的小命为代价,搏一个富贵的前程。

“其实吧,冒险前往海外殖民领地去发财,不如到临淄府的金都地区(今澳洲巴瑟斯特市)去淘金。说不定在官府控制的金矿区之外,就能挖出几大坨金子,也能实现一夜暴富。”给小店抛下几角硬币,有些微醺的三人摇摇晃晃地朝工厂宿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