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相约(第4/5页)

所谓三来一补,是指外商港商提供设备、材料和设计,并负责外销渠道,大陆只负责厂房和劳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外商港商借用中国大陆廉价的地皮和劳动力做一些加工工作,这样也好让当地人挣点工资钱。

当然,因为黄金是属于重点管制产品,所以外商港商的黄金原料会在严格管制下使用,出产的黄金制品都会以外销的方式出口外国和港澳地区,并不会对国内市场销售。

当下两个人这么聊着,自然有很多话题,霍君宜专长的领域,孟砚青感兴趣,而孟砚青的一些见识,也让霍君宜为之敬服。

说话间,那顺义珠宝加工厂到了。

顺义位于北京东北了,和怀柔密云相邻,依傍着温榆河,这几年改革后,顺义涌现了一大波加工制造工厂,比如燕京啤酒、二锅头和肉联厂等。

不过这加工厂都位于顺义郊区,下了车后,满目荒凉,只有低矮的厂房在这荒芜的寒凉中绵延着,空气中隐隐有干草和粪便的气息,干冷干冷的。

前几天下过雪,地上崎岖湿滑。

霍君宜略犹豫了下,还是伸出手,虚扶着孟砚青:“你小心,这一块不好走。”

孟砚青笑道:“我知道,谢谢。”

走过那一块土路后,两个人进了厂房,因为是珠宝工厂,这里都是被严加盘查的,一系列盘查后,霍君宜带着孟砚青到了制造车间。

这里可以说是珠宝荟萃,有白玉,黄玉,翡翠,珊瑚以及水晶等,这些都是加工了要出口国外的。

霍君宜:“我们没有黄金制品许可证,所以目前集中做各种玉器珠宝。”

孟砚青倒是明白,黄金的开采制作加工以及销售,全都是由央行来把控的,央行审批并发放许可证相关单位才能有对应的资格,目前取得黄金首饰加工权的只有那么几家国有企业罢了。

她其实也想过将来的路子,相对来说珠宝入行门槛低,不过她还是想走黄金的路子。

至少在未来几年,黄金才是最接近老百姓的,其它珠宝首饰甚至包括钻石,都还是迎春白雪,消费理念和消费水平根本没到那一步,观念也完全跟不上。

这么说话间,霍君宜给孟砚青详细介绍了生产车间,玉器雕琢是一个细致活儿,先要相玉,要量料取材,因材施艺,之后便是划活,就是在玉器上用笔墨勾勒出玉器的雏形,再之后就是雕琢,最后研磨抛光。

看得出,进出口公司汇集了一批老珠宝匠,都是高明手艺人,那真是对着珠宝玉器下了心血的。

孟砚青前后看了一番,倒是大开眼界,她虽然饱读诗书,满脑子珠宝玉器知识,但是实际生产车间确实没见过,只是闭门造车而已。

不过她这么看着,却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

霍君宜:“都是这边的珠宝匠看着来,量料取材。”

孟砚青颔首:“明白。”

霍君宜侧首看她:“你什么想法?”

孟砚青笑了下,看着他:“你去国外见识过的,应该感想比我多吧?”

霍君宜便苦笑:“打个比方吧,别人已经开上小汽车,我们还在骑着毛驴。”

其实国外已经形成了专业制作规范流程,更是有顶尖珠宝设计人员。

至于国内,珠宝制造依然沿用老手艺人的传统模式,根本没“珠宝设计”这个概念,就是凭着老珠宝匠的感觉大约摸来。

而这些老珠宝匠的理念是不是和国际接轨,是不是能和时代审美接轨,完全没那概念。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制作的珠宝首饰其实都是真材实料,比起那些国外品牌更实诚,但在国际上并不够流行,也卖不上价,只能赚取很少的原材料加工利润。

孟砚青:“慢慢来吧。”

她想考大学,想走珠宝设计一行,等她差不多走出一条道来,正好国内珠宝行业理念往前打一个滚,她也能学以致用。

掐指一算,估计能赶上国内第一波了。

两个人这么慢慢看着,边看边说着国际珠宝设计的流行,这么说着间,孟砚青便看到一旁角落里有两个乌黑粗糙的物件。

她看了好几眼后,问道:“这是什么?”

霍君宜也不知道,便问起一旁的工头,那工头看了看,道:“文物商店收上来的,和一些老珠宝玉器送过来,送错了吧,就一对铁家伙,就一直在这里扔着了。”

霍君宜听此,问孟砚青:“这物件有什么蹊跷?”

他知道孟砚青见识多,懂行,她既然提出来,那应该是有什么问题了。

孟砚青:“我可以拿起来看看吗?”

这里毕竟是珠宝玉器加工车间,凡事要遵守规矩,不该碰的自然不能乱碰,不然瓜田李下说不清。

旁边工头忙道:“当然可以,我们正打算把这东西扔外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