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当持仁义之剑为尧舜(第3/4页)

这些握着刀把子的人,一有不爽就啸聚反叛,此处未平,他处又反。

镇压的兵卒刚打散反叛的兵卒,接下来他们自己又很可能因为朝廷好处没给到位而立刻反叛,这种情况,就算天下一统,又有何用?

想到这,裴远轻轻喝了一口香甜的奶茶,对着张昭拱了拱手。

“军使远离中原,也能看透天下事,仆愚昧,还请军使点拨。”

张昭摆了摆手,转身也给自己泡了一碗奶茶,“某久在安西,哪称得上看透,不过是从故纸堆中得到些许信息而已。

玉英自中原来,又是高门子弟学识渊博,你我互相印证,谈不上点拨。”

故纸堆中?嘶!裴元轻嘶一声,竟然不小心把自己的胡子给拔下来了几根。

他怎么想也没明白张昭说的故纸堆中是什么意思?这不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吗?哪里的故纸堆中会记载?

不过,张昭可没想这么多,五代武夫横行无忌的局面,确实很不好解决,他穿越前也略微研究过。

对于历史上赵大的方法,张昭绝大部分都不赞成,这家伙完全是被吓坏了,杯弓蛇影有了应激反应,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

可要是不用赵大的方法,那到底应该对五代武夫,做出什么样的调整?

归义军的兵卒跟五代军阀还不一样,张昭也还没见识过五代的武夫具体有多骄横,所以他只能抛出一个议题,找裴远这样的中原人才来印证一下。

“人说天下板荡是因为自本朝以来的藩镇割据和武夫当国惹的祸,但某认为,无论是藩镇割据还是武夫当国,这都是表象,而不是内在原因。

后汉末期跟本朝一样,照样有藩镇割据,甚至割据之祸,还远胜本朝,但后汉末有牙兵动辄挟裹上官吗?又有几例牙将杀害君上的呢?

为什么曹孟德、刘玄德没被手下人弑杀,反而有诸葛孔明、关云长、周公瑾等忠臣义士?

到了本朝,下克上,子杀父,义父死后义子杀光义父家人,种种悖逆如吃饭喝水一般,是为什么?

若说武夫当国,先汉封狼居胥,后汉勒石燕然,本朝从高祖到开元,武夫地位也不低,为什么他们就没有起来暴起发难杀害镇帅节使,甚至掳掠圣上?”

裴远龇了龇牙,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本朝武人,确实有些太过了,骄横远过历朝历代!”

“这已经不仅仅是骄横的问题了,实际上就如同玉英所说,是武人彻底失去了约束所致。

而之所以失去约束,某认为更大原因,就是这上百年来国家的混乱造成的。

朝廷对外战败,对内也战败,弃安西不顾,弃河西陇右嗢末不抚,擅杀高仙芝,封常清,来瑱等,逼反仆固怀恩,冷了本来就不多的忠义武臣之心。

他们从最上面的圣人开始,都失去了担当与荣耀,上有所行,下有所效。

圣人失去了担当与荣耀,所以国家倾覆,武人失去了荣耀担当,那他剩下的,就只有手中的长刀。

遇有争执吃我一刀,待遇不公吃我一刀,口袋里没了银钱吃我一刀。

你家娘子生的好看,那也吃我一刀,甚至你多看他一眼,也会吃他一刀!

天长日久刀把子就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选择,没有约束又失去了荣耀,安能不乱?”

张昭一口气说了许多,这也是他心里的不安和恐惧之来源。

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五代的武夫,都是非常可怕的!

这就是一半神经病携裹着一半正常人,然后天长日久所有人都成了神经病,断不掉五代武人这个根,谁都别想好过。

他张昭忽然觉得自己来这个朝代最大的使命,恐怕就是来既要断掉五代武人这个根的同时,也不至于让社会风气,彻底滑到文贵武轻那个方向去。

一口奶茶下肚,张昭看着裴远,试探着说道:“不瞒玉英,我张二郎来此,就是想要把他们这个坏毛病给改过来!”

卧槽!裴远眼睛里放出了……恐惧的光芒,你以为他会因为张昭这番话纳头就拜吗?想多了!

在裴远看来,在这个武夫当国的时代,张二郎竟然想去纠正武夫们的毛病?是嫌死的不够快吗?

“军使三思,若是军使只想坐拥河西陇右兼有河套朔方的话,某誓死跟随,可是要改掉武人这几百年的毛病,恐怕最后只能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梁帝朱温,今朝庄宗,皆是人杰,他们何尝不想改掉武人们的毛病。

可最后,梁帝想解决魏博银枪效节军,以致家国倾覆。

今朝庄庙也想解决魏博牙兵,最后兴教门之变,落得身中三矢而崩,军使不可不察!”

张昭一口气喝完碗中的奶茶,随后站起来身来了,“朱温嗜血滥杀,连自己儿媳都不放过,可称枭雄,哪能称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