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再也没有嗢末人了(第2/3页)

不过在这个时代,这几十万善战的嗢末人,这些实际上是陇右河西将士的后代们,他们多了另外一个选择。

那就是跟随张昭一起回归大唐,重新做汉儿,这也是张昭宁愿冒一些风险,也要把古格王吉德尼玛衮的使者,请到凉州来的原因。

阵阵佛号传来,诵唱佛经的声音即使在宣武门的二楼上,也听得清清楚楚,张昭看着凉州城,做出一副特别感慨的样子。

他指着不听欢呼和跟着颂唱佛经的人群,对嗢末六部首领、凉州汉人以及粟特四姓的首领们说道。

“此等胜景,凉州城恐怕是数十年也没有见过了吧?

其实我猜想,自从大唐衰微,吐蕃攻陷河西陇右以来,这座城市就再也没有焕发出如此的繁盛荣光了!

说起来,诸位与我一样,不管你们承认还是不承认,实际上我们都是大唐的遗民,是一群失国失家之人。”

“比如说郭参军。”张昭指着郭天策说道:“他就是安西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公的后人,是大唐安西军的子孙。”

说着张昭又指向了李七郎,“这位李七郎,曾是北庭大都护宁塞郡王李元忠公的侄孙,再说某。”

张昭这次指向了自己,“某张家世居敦煌,乃是当年河西节度衙门下辖官将的后人。”

最后张昭指向了嗢末六部的大小首领,“而诸位中,沈大首领祖上是陇右节度使临洮军的押衙,赵镇将祖上,则是河西节度使下辖乌城守捉镇将的后人。

你们从来都不是什么嗢末人,而是跟某一样,是那个远去帝国的遗民,是受尽磨难却不被理解的唐儿遗孤。

某知道你们很多人不理解,不理解我张昭已经在安西、河中有了这么大的基业,为什么还非得东归到凉州?来这白手起家!

某现在可以告诉大家,我张昭就是不服气,我就是想去问问,去问问中原朝廷,问问那龙椅上的皇帝,为什么要把我们和安西、河西、陇右将士子弟弃之如敝履?

若说安西遥远,无力救援那也就罢了,但凉州总不远,我们河西陇右将士的后代何其无辜?

当年我祖张太保入凉州城,诸位的祖先与我祖先一起合力击败了论恐热,摆脱了奴儿的身份。

我们沦于胡尘几十年,都不忘国家朝廷,这样的忠义,应该受到抚慰和奖赏的。

可为什么他们要把我们不加分辨的,就当成蛮夷胡儿?

某张昭,就是要去问清楚,就是要去一去长安洛阳,上百年的委屈,总要有个说法。

我也不想我的子孙后代,变成一个不知祖宗的胡儿,某的汉家身份,是祖先用血脉与文华传给我的,不能因为朝廷置之不理,就从我这里断绝!

今日,赞普后裔古格王吉德尼玛衮的使者在此,他是专程从几千里外赶过来的,他更是某专门请来解下诸位身上,那存在上百年枷锁的人。”

听到张昭这么说,吉德尼玛衮的使者虽然有些尴尬,但还是赶忙上前来。

他手里拿着一卷染黄的羊皮纸,这是吐蕃赞普发布谕令的诏书。

虽然吉德尼玛衮并不是吐蕃赞,但在吐蕃帝国分崩离析,赞普后人四散的今天,古格王系还是有一定的法理在的。

使者面向嗢末六部首领,高声朗诵着诏书的内容,“有神变之力的真神王赞普之孙,佛陀护佑的古格大王,颁下了敕令:

大非川、西海以东,有六谷部曾为神王赞普之嗢末,今神王好德,尊佛祖平等之意,自今日此,尔等无所属也。”

沈知海和折逋嘉施等人对望了一眼,这时候才知道张昭把古格王吉德尼玛衮的使者招来,是为了干什么。

原来是为了帮他们解除吐蕃人加诸在他们身上,象征着奴隶与仆从的嗢末身份。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从这个诏书起作用的当下起,吐蕃赞普的后代,就放弃了对嗢末六部的法理控制权。

更可以说,从此刻起,世间再也没有嗢末,他们也无法再成为嗢末了。

这看起来是件好事,但脑子灵活的沈知海知道,面前的张军使走了一步非常高明的妙棋。

因为他们一直以来是以嗢末人的身份,以被欺负欺压得不到伸张的怨气,来聚拢周边部落,提高自我认同度的。

可是这一刻,嗢末这个身份陡然之间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已经失去了让六谷部,乃至河湟谷地所有部族聚合之一起的纽带。

张昭此时也才转过身来,凉州之地,汉人不过二三万,粟特人也不过是三万余,他自己的从安西带来的唐儿后裔连一万人都没有,比之嗢末太少太少。

如果不破除嗢末这个身份,就算得到了嗢末六部的效忠,对于张昭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