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栽赃嫁祸(第2/4页)

他走之时,北面招讨使张敬达就已经被契丹军队击败。

而为了募集张敬达这十一万讨伐石敬瑭的军队,洛阳朝廷已经是砸锅卖铁,向商人摊派,向农夫强行征税,才凑得起北伐所需银钱粮草。

东都朝廷确实如他所言,恐怕现在是很难再凑得出一百万贯了,战事迁延下去,不知道将会如何收场啊!

慕容信长闻言,略带自豪地一笑,“好叫天使得知,凉州河西节度衙门,别说一百万贯,就是十万贯那也很难拿得出来。

这一百万贯,实乃张军使纵横西域,打破数个敌国积攒下来的。”

什么?这是张军使个人府库中拿出来的?

这个消息太过劲爆,以至于范质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连纵横西域都被他忽略。

他猛地看向身边的贾言昌,贾延言昌则确定的点了点头。

范质脸颊上的肌肉抽搐了两下,张口结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天下还有用自己私人府库钱粮来为民众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吗?

本朝刘皇后可是干出过把王子公主推出来,堵住当朝宰辅请救济兵士之口的!两张对比,高下立现。

而就算有刘皇后殷鉴不远,但洛阳朝廷中,不管是当今的圣上,还是下边儿的武人,谁不是费尽心机去捞钱?

所谓天高三尺,那可不是在开玩笑的!

半晌,范质非常感慨的长叹了一口气,若天下各地之主,皆有张军使这般仁义之心,何愁乱事不平?

……

范质在感叹,张昭则正在忙的脚板冒烟,要将二十万的民众从六谷部地盘上迁走,并安置到凉州周围,还要平整道路,兴修水利,绝不是件轻松的活。

本身来说,张昭是没有多少文官的,不过好在他在安西就未雨绸缪。

麾下义儿军数十人,皆是从安西各地的战争遗孤中,挑选出来的眼神灵动,脑子聪慧之人。

经过三四年的亲自教导学习,这几十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此次展现出了不俗的能力。

他们有一定的理想,处事能够坚持原则,也都还读了不少的书。也更能与六部的少年打成一团。

当然,功劳最大的还是以他舅父沙州宋家为首的原归义军文官集团。

大舅父宋善通这两个月足足瘦了十几斤,全部是被张昭支使得团团转导致的。

最后一部分的行政能力补充,则来自于凉州的僧官团。

知僧官和都僧统这种这种佛门僧官由来已久,武周时期,为了打压被李唐王朝捧起来的道教,佛教开始在武则天手里兴起。

从河西陇右到安西,都僧统之类的官员很是不少,等到吐蕃控制这里,更是信仰狂热。

吐蕃赞普延续了唐代的僧官度,还加大了僧官的权力,最后到了归义军时期,河西各地都僧统等官职,也一并延续了下来。

本来一般的政权,是调动不了他们的,但张昭是个例外。

在他的要求下,河西凉州的知僧官,都僧统们不得不出来帮他迁移各地民众,安抚人心,这也是范质一路上看见许多行色匆匆僧侣的原因。

同时在农业方面,张昭现在在凉州执行的政策,就是耕战一体的策略。

现在开垦荒地和恢复屯垦出来的二百多万亩土地,以及五六百万亩的肥沃草场,并不会均分到了一个人的手里,而是会全部掌握在官府手中。

只有家里出了男丁为张昭服徭役或者服兵役,他们的亲人们才能从张昭这里得到土地进行耕种和放牧。

而且这些耕种的土地,也不会让他们自己独立的一门一户去生产。

而是要组成了一个类似后世农村合作社的机制,他们十户为一邻,五十户为一甲,五百户为一乡。

每十户,下发一头耕牛,选出一个邻老,邻老必须是这十户人当中,最擅长耕地种地的。

而从耕种技术到农具的使用拥,再到耕牛的饲养和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

这样就形成了产权归河西节度衙门,使用权归农户的场景。

一定程度上,集约化的乡村互助模式,能够更快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耕牛等关键工具的合理使用,是目前凉州最为合适的办法之一了。

只要在这个时代不搞得太超前,不搞出吃大锅饭的制度,后世的农村合作社制度,其实是非常非常适合这个时期的。

……

凉州东门宣武门,历来有朝廷使者到达凉州,绝对是由东边的宣武门入城。

张昭也早在宣武门处摆下了迎接天使的香案,归义军和河西节度衙门各方大人物,也早已到齐。

旌旗招展,彩旗飘扬,虽然前来册封的天使,只是个户部的小巡官,但张昭一点儿也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