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九月九日重阳节(第2/3页)

他精于医理,又深知药性,时人称赞为‘治病用药不拘局方,临床施药辄有神效。’

而且韩保升跟精通医理的孟昶关系很好,是孟昶的翰林学士,他为蜀本草做的图经(插图画)之序,就是孟昶亲自写的。

有了这样的关系,就大大方便了张昭搭上孟昶这条线,将商路拓展到蜀中。

张昭立刻让二舅宋善融为密使,让他拿上韩七娘子写给兄长韩保升的家书,前往蜀中,求见孟昶。

翌日,郭天策前来报告,归义军上下,都很支持张昭将其中十万贯,退给长安百姓的举动。

张昭立刻任命郭天策与郭广胜全权负责此事,两人召集了长安一府六县数百位乡老里长和耆老,制作了详实的回退补偿方案。

此方案,把长安城的安审琦看的目瞪口呆。

这可不是单单退还十万贯那么简单,这更体现了张昭手下,有一支十分高效的行政班底。

他本来想打击下张昭的声望,但反倒让张昭又刷了一波声望。

而且在这个组织退还的过程中,归义军的官员深入到了各县的乡里之中,收集了大量本土本乡的情报,甚至已经开始绘制长安附近的舆图,掌握基层的信息。

……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是唐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时人都要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家人团员、饮宴欢聚等。

后世的重阳节不流行,那是因为它的功能一半分给了中秋节,一半分给了春节,所以就变得不尴不尬的。

但在这个时代,重阳节极为重要,张昭就干脆选择在这一天,将十万贯的财货,返还给长安百姓。

对于张昭来说,手握丝绸之路小循环、佛门钱庄和白糖、冰糖、茶砖三项大杀器,他根本不缺真正意义上的钱。

十万贯、二十万贯都是个数字,如果不是怕引起河西的通货膨胀,他能随随便便搞出几百上千万贯。

他缺的,是实打实的货物,畅通的商路,以及巨大的声望,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河西张二郎的仁义。

为此,张昭不惜这十万贯的财货,甚至还在重阳节的这天,准备了米面肉糖四样礼物,凡是民五十以上,五岁以下,到了现场的,通通给赏赐。

嗯,看着挺豪爽,但真用不了几个钱。

这个时代,百姓中五十岁以上的,真不多,哪怕就是富贵人家,能活个五十岁,也不错了,很多人一般就活个三十几岁。

而五岁的孩童虽然不少,但赏赐的也少啊!

轰轰烈烈搞了一天,漫山遍野的司空公侯万代,司空大仁大义的呼喊声中,张昭付出的,连七千贯都没有。

而且这还搞出个一个很不错的意外效果,那就是大量遭了兵灾活不下去,或者想离开这个伤心地的百姓,一看张昭如此仁义,当场就有上千人表示要跟着张昭去河西。

这加上以前被他救下来的乾、邠、宁、泾四州百姓,张昭起码可以带回去上万唐儿。

同时他还命韩七娘子这种本地人,为他四处搜罗民间有一技之长者。

地种的好的,到了河西就分地,种的特别好的,给农学官的身份,不但分地,还有赏赐。

医术过得去的,同样如此,至于其余木匠、石匠、瓦匠、泥水匠、船夫、屠夫,会修房子,会挖水渠,甚至织布织的好的农妇,只要愿意去河西,通通给赏赐。

假如有识的字的读书人,那就更好了,一般会先给五贯的安家费。

“小子,你所求甚大啊!这些事,当年庄庙闵皇帝要是有这份心,大唐早就一统了!”

康福这些天一直跟着张昭,不过也就是喝喝茶,吃吃冰糖红烧肉,一直没什么言语,直到这一刻,他才忍不住出言。

张昭回过神来看着康福,“太尉,如今局势变化莫测,谁又能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说句真心话,我所求大者,无非就是国家一统,四夷臣服,海晏河清。

若此时是这样的盛世,很可能我张昭都不会出现在这里。”

这句话只有张昭自己懂,康福则似懂非懂,想到别处去了。

“国家一统、四夷臣服、海晏河清,多好的画面啊!若是天下真的如此,我康福,现在应该在东京开封府逍遥自在吧!”

说完,康福拉着张昭的手,“既然司空如此豪阔,给某三万贯,某就把雄武军卖给你,再把你拉进代北武勋之中来!”

张昭看着这个老狐狸哈哈一笑,康福应该是被这次宋家架空他给吓怕了,而且他也五十多岁了,想回到东京开封府安享晚年的欲望,也越加强烈。

“太尉的孙女,颜色如何?”

“还惦记老夫的孙女呢?那得五万贯,告诉你,老夫有十一个孙女,个个国色天香,保管让你挑花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