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风起河西 魂兮归来(第3/4页)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绝对没有比《小雅·采薇》更能适合此刻沦于胡尘一百五十年安西、河西、陇右心情了。

他们为什么不能归家?不就是与玁狁这样的敌人战斗无法脱身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看不到希望的绝境中坚持。

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战死的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开始。

到后面周鼎、阎朝、李元忠、杨袭古、尔朱某、及至最后的武威郡王郭昕,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句话,宋同义等人连唱了三遍,唱的众人泪如雨下。

忽而晴空万里的天上,吹起几缕干冷的清风,不过一盏茶的时间,细细的雪花,飘然而下。

无数长安百姓,在李寿龄等人的带领下,用步舆将宋同义等人,沿着破败不堪的朱雀大道,往大明宫丹凤门外抬去。

在那里,由张昭走时出的银钱,李寿龄等人为大唐诸帝就在丹凤门外,建了一座家庙祭祀。

如果有人此刻能从天空往下看去的话,整个长安城的人几乎都被惊动了,无数攒动的人头,黑压压的从各方往大明宫的方向而去。

大明宫外,奏起了祭告祖先的雅乐,李唐二十一位皇帝神主牌位前,无数双眼睛的见证下,一面面戎装绘像,被请进了这座属于家庙性质的庙宇中陪祀。

他们是:

大唐河西节度使、河西副元帅杨公志烈。

大唐河西节度使、伊西北庭节度使杨公休明。

大唐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河西节度观察使、沙州刺史、蔡国公周公鼎。

大唐开府仪同三司、沙州都知兵马使、沙州刺史阎公朝。

大唐北庭大都护、伊西北庭节度支度营田瀚海等使杨公袭古。

大唐安西四镇节度观察使,尔朱公某。

大唐北庭大都护、伊西北庭节度使、宁塞郡王、李公元忠。

大唐检校尚书左仆射、御史大夫、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公昕。

一共九面戎装绘像,这是自吐蕃陷安西、河西以来,一直孤军坚守的大唐孤忠。

他们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开始抗击吐蕃,一直到抵抗到了唐宪宗元和三年(808),足足四十八年。

从总角童子抵抗成了垂垂老者,甚至他们最后都没有屈服,子孙一直在苦苦坚持。

而这之后,归义军,就成了接力者。

九面绘像被请进庙后,宋同义泪眼花花的站在庙宇前,他看着起码上万的长安百姓说道。

“老夫来时,河西陇右节度大使、武威郡王张大王曾嘱托某。

安西、河西、陇右将士不忘故国,今日得归,不单有白发郡王郭昕公这样忠臣的功劳,还有安西、河西、陇右数十万将士的功劳。

虽然那已经是两百年前的事情了,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但可以为他们立一座神像,让他们的魂魄,能回归日思夜想的长安!”

宋同义话音刚落,全城轰动,无数百姓奔走相告,不一会,雕塑神像的巨石就被无数长安百姓运了过来。

几千斤的巨石,仅仅靠着往下垫圆木,硬是从城外滚过整条朱雀大街,一直滚到了大明宫外。

有些百姓甚至将家中准备建房的大梁,都铺在了地上当做圆木。

城西的粟特商人买了数百只羊与数百石粟米负责伙食。

城中石匠带着工具自发汇集起来,在河西来的总匠安排下,开始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