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称孙不称臣(第2/3页)

而且陛下新近登基,就杀前朝勋臣,恐有伤陛下名誉。

邺都留守杜公乃是陛下姑父,更是先帝信重的老臣,不如将杜公调往西京担任留守,再将杨光远调往邺都作为留守,想来他一定乐意。

石重贵身边的中书舍人冯玉皱了皱眉,出言说道:“邺都乃是国家繁华所在,户口繁盛,更是东京北面门户。

杨光远此等人若去了邺都,危害远甚在西京洛阳,臣为陛下不取也。”

景延广听完,冷冷一笑,这冯玉乃是石重胤正妻冯氏的弟弟。

冯氏颇有美色,在石重胤被李从珂杀了之后,就跟石重贵滚在了一起。

现在石重贵刚登基,冯玉竟然就抖起来。

“但凡节帅移镇,还从未听闻有谁能带数千甲士一起移镇的。

杨光远离开西京洛阳,最多也就能带三五百人,待彼行至东京附近,陛下就可改命他为平卢节度使。

杨光远若是同意,那是陛下宽容,放他一条生路。若是不同意,要剿灭也易如反掌。

“此言大善!”石重贵学着石敬瑭曾经的样子,拍了拍御座的扶手赞叹道。

景延广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一下就消解了石重贵两处担忧。

一是杨光远居心叵测。

二是杜重威身为他的姑父。驻守在邺都的紧要之地,至今也没有派人来恭贺他登基。

若是能借着解决杨光远的机会,把杜重威从邺都调出来,也可以免得生变。

讨论完了杨光远的事情,现在就轮到契丹和凉国张昭了,但众人都非常默契的没有去提凉国。

因为在座的都是老狐狸,他们也看出来了,张昭虽然言辞激烈,但反对的是石敬瑭向契丹称臣和割让燕云十六州州,并未说要反对朝廷。

而且张昭的这份意见,与大宁宫中的很多人,比如景延广等正好相合。

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张昭在旗帜鲜明反对石敬瑭卖国之前,所营造的人设是十分成功的。

在绝大部分人眼里,这位突然之间崛起于河西的凉王殿下,是一个身上带着浓厚大唐色彩的人。

他所讲究的那些忠义仁善,放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格格不入。

若是倒回去二百年,放到大朝正兴盛的时候,倒是正好恰如其分。

所以这些人在心里,其实是把张昭当成了一个昔年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那等人的。

沉默之中,还是冯玉首先开口说话了,“如今陛下已经登基,前往契丹报丧的使者,应该要出发了。

先皇父事契丹,其实并不是多么耻辱的事,因为昔年契丹昇天皇帝阿保机,曾与武皇帝约为兄弟,宫中太后乃是武皇帝孙女。

先帝虽然年长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但以父事之,恰恰是遵奉了伦理纲常。

所以臣建议陛下,当继续以祖父事耶律德光,我大晋在羽翼丰满之前,当照例向契丹称臣。”

左侧的景延广听闻此言后,更为不满,他立刻怒目看向了冯玉,石重贵的脸色也有些不豫。

因为他养父石敬瑭由于父事契丹,被天下人耻笑的前车之鉴还在眼前,昔日石重贵曾经也是反对父事契丹中的一员。

现在要让他继续把耶律德光这个三十来岁的人,当作祖父,心里肯定是非常不乐意的。

景延广在下面看见了石重贵的不乐意,当即站出来,他长身而立,对着石重贵慷慨激昂,侃侃而谈。

“陛下乃是中原天子,九五之尊。契丹不过是塞外烂奚,若不是大朝衰微,给了契丹人机会,他们别说威胁中原,就是面对昔年的范阳、卢龙等节度,也得卑躬屈膝。

臣认为,我大晋虽然没有一统天下,但也占据了中原富庶之地甲多粮足,不过数年之间,已有十万口横磨剑。

以此赫赫国威,还要父事契丹,恐为天下诸国耻笑,有损陛下威仪。

臣建义,若为养精蓄锐故,称臣可以,称耶律德光为祖父,就太过矣!”

景延广一席话说的石重贵心潮澎湃,舒爽不已。

“景公所言,正合我意!”

不得不说,作为经常跟石重贵厮混在一起的景延广,两人的脾性,还是十分相合的,石重贵只觉得景延广字字都说到他的心坎上。

对于给契丹称不称臣?他其实是不是太在意的,他就是不想称耶律德光为祖父,这可是面子问题。

冯道在心里长叹了一声,他转头看向在他身侧稍后的和凝,和凝也正有喟然长叹之意。

因为景延广和石重贵,实际上都搞错了方向。

这是否向契丹称臣,与是否称耶律得光为祖父,实际上是两件事情。而且前者远比后者重要。

因为向契丹称臣,乃是国家面上的,而以祖父称耶律德光,则是石重贵和耶律德光的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