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 墨家、府兵制与四时纂要(第2/4页)

一旦失去,那打击就是致命的了,父亲战死,盔甲回不来,儿子就没有甲了。

没甲你还算个毛的府兵?还拿什么获得稳定收益?

于是儿子就只能典当了家里的田地,以求置办起一套甲胄去战场上拼命。

结果刚上战场,又碰上一场大败,哦豁!儿子也战死了,甲胄又没了,完蛋!直接破产。

就算没战死,可是仗没打赢,没有缴获,没有赏赐,典当日子一到,土地也没了。

心灰意冷的府兵,要么去当了盗贼,要么战死在了下一次,要么彻底沦为了佃户流民。

大唐的府兵就是这么没的。

武则天擅长政治斗争短于军事,有时候还喜欢发疯。

在她手里,原本威名赫赫的府兵连吃败仗,几年间就把几代人的积累败光。

导致后来的府兵跟农夫没什么区别,府兵制也就玩不下去了。

张昭的后代中,会不会出现武则天这样的帝王?

那是很有可能的,搞不好后代中有武则天这种能力的,还要算是不错的明君。

所以张昭,一直盯着钢铁的质量和产量,花再多钱的,也要把东西搞出来,把成本降下去。

因为这样,才能把甲胄的价格降下去,要是能降到明朝那个成本,府兵制不说永远维持,至少可以多维持几十甚至上百年。

别小看这点时间,能多维持这么久,对于一个王朝,甚至这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冶炼出高碳钢和低碳钢难不难?其实真不难,因为科学研究这个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方向。

只要方向不会错,几千上万次的实验与改进,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张昭一直砸钱的原因。

因为他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办法,但他知道大概的方向。

也只有他舍得把海量的钱财往这上面砸,张昭的子孙,必然没有他这么大的决心和眼界。

所以这些起步工作,张昭决定自己来完成。

“这一次,我们可能要招揽大量中原灾民进入我大凉,十四你要协助刘翁,多吸引人才进入国子监,特别是引导他们学习墨家奇巧。”

战争时期嘛,肯定是要把最多的资源花在战争上面的。

两人也没有什么意见,刘纳甚至还表示,要将国子监中几个头脑最灵活的,送去学习一下墨家奇巧。

离开国子监,张昭继续回到宫中,召集手下的官员们商议。

因为接受灾民的事情定下来了,但是招揽灾民远赴河西陇右,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几百上千里路,起码是十万人规模的迁徙,这都要提前沿途设置好补给点,各地官吏还要同心合力,路上也还要拍官吏去管理,士兵去维护秩序。

加上张昭自己还要把肃州龙家人、甘南黄头回鹘,以及一部分灵州党项迁走,这又是接近十万人的规模。

要干的事还真不少,全国官吏几乎都要动起来。看来今年下关中,估计是不太现实了。

……

华州,就是后世陕西华州区,此时它是一个拥有节度使的军州,下辖郑县、华阴、下邽三县,州城则在郑县内。

郑县往西,有一条名唤遇仙河的小河,自南向北汇入渭河。

遇仙河畔,则有一个小镇,就名叫遇仙镇。

作为长安的东大门,华县在盛唐时,是达官贵人庄园的聚集地。

遇仙镇这边也差不多,昔年关中土地肥沃之时,沃野千里的遇仙镇,是一等一的繁华所在。

此时的遇仙镇,虽然不再那么繁华,但在这种乱世,也算不错了。

镇上大多数人都姓韩,还出自昌黎韩氏,乃是昔年开元时期宰相韩休及其兄弟的子孙。

因为这里,昔年就是韩休的庄园所在。

不过,离韩休的时代,已经过去快两百年了,这位韩文忠公的威名,自然也就没法再庇护后人,他们也就沦为了平民。

去年年底,遇仙镇先是在冬季遭遇了大水灾,开春又遇到了蝗灾。

不过韩家这种抱团生存的大家族,抵御灾害的能力比一般百姓都要强。

在族长的指挥下,族人们修筑河堤,防住了遇仙河水漫堤,又组织起来,成功抵御住了蝗灾的袭击。

是以,虽然在大灾之年,遇仙镇还是保证了有往日七成的粮食产量。

确实有些低,不过加上野菜甚至草根等混合一下,还是能勉强扛过这个大灾的。

其实,韩家来自整个遇仙镇能有这样的局面,还要归功于一个人,韩氏的族长-韩鄂。

韩鄂今年五十八岁,在此时,过了六十就要算是长寿的了。

但韩鄂此人极擅养生,快六十岁了,看着比有些四十岁的农夫还年轻。

而且他虽然有点喜欢占卜、择吉、镶镇之类的玩意,但其遍识农书,搜罗杂识,总擅诸家之长,极擅长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