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毒计与怨种(第2/3页)

而且南归之后,万一被顶在定镇等州,直面契丹人那就糟糕了。

契丹人没有南下灭晋的能力,但骑兵来去如风,把定、镇等州打烂的本事,还是有的。

他一直压着此事没有报告,不过是还没想好,该怎么从耶律德光那里多要好处。

而现在耶律德光直接把他最想要的许诺答应了出来,再藏着掖着,就没什么意思了。

“吾亦信燕王不会背吾。”耶律德光连连点头,装出非常信任赵延寿的样子。

但实际上他早就知道有南朝来人给赵延寿投书的事情,而且也已经起了一定的怀疑之心。

所以他才会将赵延寿一直想要的承诺许出来,因为耶律德光根本就没想过将赵延寿立为中原天子,这次他想自己做中原天子了。

“臣,谢过君父信任,不过臣想要回书晋主,曰‘我陷虏久,宁忘父母之邦?若以军逆,我即归。’”

“好胆贼子!尔欲背主乎?”韩匡图听见赵延寿这么说,立刻就炸毛了,就要跳出来捉拿赵延寿,不过耶律德光赶紧之挥手让韩匡图退下。

这位辽国皇帝双眼猛地射出了精光,他定定的看着赵延寿。

“燕王的意思,是伪言有南归之意,引晋军北上?”

“陛下圣明烛照,臣就是这么想的。”赵延寿相当兴奋的对着耶律德光说道。

“臣观南朝,晋主并非英明之主,晋军主帅杜重威更非擅用兵之将。

他们能两次逞凶,不过是仗着晋军兵卒善战,安审琦、符彦卿、高行周、皇甫遇诸将骁勇而已。

但晋军也不是没有弱点,他们的骑兵太少,前两次南征,都是我主动出击,南下千余里,无法发挥我大辽铁骑的特性,才遭至大败。

如今晋国上下轻视我等,若能以接应臣南归为借口,引其发兵北上,至易、莫、瀛之间。

我则以精骑绕道南下,断其粮道,绝其归途,弗与之战,待晋军粮尽,再引军掩杀,则其必败。”

毒!

太狠毒了!

耶律德光猛地一下站了起来,兴奋的在屋内走来走去。

因为赵延寿这计策,可谓是为晋军量身定做的。

也只有他这种出身代北武勋的人,再能如此准确的抓住晋军弱点。

其实上一次阳城白团卫村之战,耶律德光就可以这么干。

但是他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急着把晋军吃下,最后反而吃了大亏。

若是阳城之时,耶律德光深沟高垒把晋军围起来不去打,最多再有三五天,又饿又渴的晋军就崩溃了。

赵延寿此计,实际上就是要把阳城白团卫村之战再来一次。

但这次,契丹兵马不到晋军自己崩溃,就绝不会上去强攻。

他们可以先扫荡外围,再深沟高垒围困,拖垮了晋军的后勤,等待晋军崩溃,再轻松拿下。

“陛下,臣也有族人在南朝,也愿写信告知希望南归。

瀛州境内有滹沱水,若是晋军至此渡河,只要我精骑绕后,拆毁河面桥梁,就可将晋军困于河北岸。”

看见赵延寿都要被奖赏为南朝天子了,刘延祚这无耻之徒,也赶紧出来献计。

他是瀛州(河间)刺史,正好可以把晋军引到瀛州滹沱河北岸去。

耶律德光闻言大笑,心中阴霾尽去,“二位爱卿速速依计行事,若能灭了晋国大军,就是中原天子之位,某也舍得。”

……

就在赵延寿献毒计要引后晋大军北上的时候,整个晋国的河南、河北之地,正陷入了极大的灾荒之中。

特别是河北,两年内两次大战都在河北,从最北边的定州到最南边的相州和魏州,几乎都被蹂躏了一遍。

而在两场战事暂停的这个间歇之中,水、旱、蝗三灾以及后晋朝廷的人祸,又在河北之地上先后肆虐。

到了这春荒最严重的三四月,河北之地千里无鸡鸣,万里白骨铺地。

往往出城之后几十里还看不见一个村落,至少有三十几万人流离失所。

每个稍有规模的城镇之外,都聚集了大量饿的只能躺在地上等死的饥民。

而此时的晋廷,也调不出来粮食救灾。

石重贵的私人粮仓中,倒是还有一些,但他不愿意动,也不敢动。

一是他还要和冯氏花天酒地,二是石重贵心里很清楚,在这个时代,灾民闹不出什么大事,只要武人不乱就行。

他私库中的粮食,就是为了紧急时刻安抚军心用的。

不过,河北大饥如此严重,也不能没有动作,于是石重贵派出殿中监王钦祚,到饥民最多的镇州赈灾。

本意石重贵是想做做样子,但没想到这王钦祚不但是个干事的,还是个不畏强权的。

此前杜重威在镇州搜刮的粮食,还有十几万石在镇州没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