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忠臣的作用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第3/4页)

我二人乃江南之臣,绝不会出卖江南之主。”

张烈成愤怒以极,呵呵一笑,随后拂袖而去。

而张昭就在这间密室不远处等他,看着张烈成气得满脸通红,但张昭根本就不在意。

别说孙晨和韩熙载不肯投降,就算他俩肯,张昭现在也不准备要。

因为孙晨此人虽有忠义之名,但实际上能力并不强。

这是一个够忠心,性谨慎,能守机密,也能严丝合缝完成君王任务的忠臣。

这份能力,到张昭这边来做个西京承天府留守(凉州)或者京兆府长安留守是合格的,这两地方的规矩是现成的,只要忠诚和谨慎就行。

但是把他放到南唐去做宰相,去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孙晟一定会把事情搞糟。

而韩熙载虽然是个有才的,历史上的荒诞不羁,也是因为南唐被北宋压制,国家注定毫无前途,所以韩熙载有些自暴自弃。

但即使他不自暴自弃,此人缺点也不少。

性格强势,好与人争执,又喜好奢靡。

这三样性格如果加上能力出众,那就是曹操那样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或者张居正那样,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千古名相。

可惜的是,韩熙载的能力远远匹配不上的他的脾气,堂堂南唐大臣,最后活成了一个低配版柳永。

所以,此人就是做个太平宰相也不是很合格,做君王的话,到可以是个守成之主。

那既然这两人才华都一般,张昭不想招揽他们俩,也不是想通过他们得到江南的讯息,为何还要如此对待呢?

其实是出于两个考虑。

一是张昭想为自己的手下演出一场大戏。

张圣人从在安西起就给手下人灌输忠义,但是到了此刻,也没几个范例,好多人都怀疑那些史书上的忠臣是不是真的。

所以张昭要找几个忠义的榜样,正巧皇甫遇的妻子已经找到,梁汉璋的第三子在滁州之战不幸牺牲,正好给周国众臣上一课。

二是张昭想让李璟觉得这两人那是惊天纬地之才,连周主都想拥有。

而有大才,还如此忠贞不屈,被放回去之后,李璟定然是要愈加重用的。

这样一能把李璟引上歧路,让他误以为二人乃是奇才,将国事尽数付之,又能打破南唐政局平衡。

因为南唐朝廷政局乃是二党相争,孙晟、韩熙载为一党,冯延巳、查文徽为一党。

若是此二人得了大势,冯延巳、查文徽这种背着小人名声,但其实非常有才干的江南本地大族,恐怕就不得不要投靠张昭了。

张圣人看的很清楚,这以后收了江南之后,整治江南大族,均田天下等,是要冯延巳这等人来做的,孙晟和韩熙载这种性格和出身的,根本没法干。

所以,当张烈成等一众臣子、义子气得不行的时候,张昭颇有点唾面自干的无所谓态度,他拍了拍张烈成的肩膀。

“执行最后一步吧!”

……

和州鸡笼山下,不远处就是长江,此山不算高,但在一马平川的和州,也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孙晟和韩熙载两人以及随行的一百多使团官员,乃至吏员、力夫等,都被周军推推搡搡的推到了鸡笼山下。

张烈成骑在高头大马上,恶狠狠的看着他们,手里还拿着一张赭黄色的锦帛。

“孙晟、韩熙载,圣人在让某家再问你们一句,可愿意告知江宁城情况?”

韩熙载浑身轻轻颤抖,不再言语,孙晟怒气勃发,梗着脖子不肯低头。

半晌之后,张烈成仿佛是等的不太耐烦了,他脸色逐渐变差,把手一挥。

两个身穿红衣,拿着奇怪厚背大刀的刽子手上前来了,这副造型,是张昭特意设计的,连刀的形状也是。

“奉诏令,孙晟、韩熙载狂悖犯上,即刻处死,使团随从,一同打杀!”

张烈成话音刚落,一百多南唐使团成员立刻就哭成一片。

孙晟毫无惧色,他甩开押着兵丁后,整理整理了衣冠,向着东边一拜再拜,“臣谨以死报国!”

韩熙载虽然浑身发抖,但还是一头扎到在地上,学着孙晟的样子,凄声大喊。

“大唐知制诰,北海韩熙载,今日死国矣!”

其中使团几个官员,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后,也开始整理衣冠。

李昪、李璟父子兴文教,各地大建书院,别的效果暂时还没有显现,但忠义之臣还是培养出了几个。

本来周围的周国文臣武将,都是怀着一点点愤怒来看热闹的,这些南吴人如此不知好歹,合该他们被杀头。

但这会,南唐使臣团孙晟、韩熙载以下,二十余人整理衣冠,口中说着以死报国(君)的话,算得上是从容赴死,瞬间就让周国文武的心,不那么是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