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章 昔日因,今日果(第3/4页)

不管是自己巡幸而去,还是派人镇守,都有非常多的缺点。

这就是天意呀!西北从半湿润地区进入半干旱地区,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江南、两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已经成了必然。

不过,渭水和漕渠的疏通工作,还是得继续。

衰落是有一个缓慢过程的,既然自己决心在河中、波斯等地继续用兵,那么就要尽量的延缓关中以及河西的衰落。

安排完了漕渠的事情,张昭又把张烈成召进了宫,上次关于李孝逢叔父,彰武镇承信郎李大郎的事情,也勉强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张烈成这次就是把李大郎,带来秘密拜见张昭的。

在张昭的印象中,能从一介辅兵,一跃成为承信郎的人,很可能是跟顿珠、蛮熊这种差不多。

但见到这个李大郎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流露出了惊讶的情绪。

因为眼前的这位承信郎,虽然给人一种饱经风霜的气质,但实际上长的相当清秀。

他也并不是特别强壮,只是手长脚长,一看就是擅奔跑,擅射箭的灵敏型选手。

而在见他之前,张烈成也将这个李大郎的一些情况,对张昭做了说明。

锦衣卫探查得知,李大郎虽然有些怨恨他的母亲,但实际上在这股怨恨之中,还夹杂着一些小小的自卑。

因为他母亲是名门闺秀,而父亲只是一个田野里的农夫。

李大郎很可能觉得,母亲不辞而别,是因为跟他父亲的这段婚姻,让他那个名门之后的母亲,觉得有些难堪。

所以李大郎一方面非常渴望能够找到母亲,品尝一下失去了快三十年的母爱。

另一方面,又对于自己的出身很是自卑,特别是当他知道自己同母异父的兄长,竟然是大唐武宗朝宰相李绅的后裔之后,这种情绪就更加浓厚。

而针对这种情况,锦衣卫给出的建议是让张昭追赠李大郎的父亲,以弥补他心里的缺陷。

张昭采纳了这个建议,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想的更加全面。

初次出入皇宫,李大郎显得很是惶恐,他几乎看见每一个人,都有点儿想要朝对方下拜的样子。

及至被带到文德殿见到了张昭,李大郎甚至扑通一声跪下之后,就再也不敢抬头。

隐约中,还传出了不知道是感激还是害恐惧的微微哭声。

张昭这时候身上出身于市井的那一面,就良好的展现了出来,他丝毫没有架子的走过来,拍了拍李大郎的肩膀。

“听说你在战阵之中一人独战南唐十数人,更是手刃了南唐龙武军都虞侯成司朗。

生死尚且不惧,此时发个什么抖啊?快快起来!”

李大郎被张昭拍的又是一个哆嗦,但还是勉强站了起来对张昭说道。

“臣不是恐惧而是高兴,没想到十年后,还能再见到圣人。”

咦!张昭仔细看了这个李大郎几眼,实在想不起来再来见过他了。

而李大郎已经自顾自的说了下去,“十年前,圣人率河西天兵入关中平原,在武功县救出了数百将要被乱军斩杀的农夫……”

李大郎说到这,张昭突然一脸的恍然大悟,他指着李大郎,语气中带上了几分惊喜和几分意想不到,“你就是那个……那个……”

其实张昭啥也没想起来,但李大郎却以为皇帝已经想起来了,他颤抖着泪流满面。

“臣就是那个圣人从静难军死人坑中,第一个拉出来的百姓。

臣当时身无寸缕,圣人当即脱下了身上的皮袄给臣穿上,后来还赐衣、赐食,回家时还赏了臣三斗米,让回家好好耕种。”

他这么一说,张昭还真想起来了,当年确实在打破盘踞武功县的叛军后,救下了叛军准备活埋的百姓上千人。

而且他模糊记得,确实将身上的皮袄给了一个全身赤裸、不停发抖的百姓。

那边李大郎已经哭出了声,“无有圣人,臣早就埋骨在了武城县的死人坑中,哪还能回家再见妻儿,也不能多吃了这十年米粮。

臣的命都是圣人给的,圣人是臣的再生父母啊!”

张昭看着这个李大郎的感激痛哭,自己也感慨良多。

他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让这个入蜀的关键人物保持忠心。

但没想到,昔年第一次入关中平乱时,那些看起来很有些妇人之仁的举动,早已种下了今日的善果。

“好了!好了!别哭了,既然是故人,又临近晌午,就且留下,与朕吃一顿便饭吧。成儿去吩咐尚食局多弄几样关中菜,你也留下喝两杯。”

张烈成见怪不怪立刻就领命下去了,李大郎感激的又要下跪,却被张昭拉住了。

我张圣人从来都明白,吃饭这个事,是最能拉进中国人之间感情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