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 胡旋舞,现在可不兴跳(第3/5页)

只见河北土豪们以高行周在中,安审琦和符彦卿分列左右,皇甫冲与这老翁紧随其后。

上百人先是整齐而有韵律的山呼万岁,随后就跨着小碎步跳了起来。

张昭能看得出来,舞蹈动作,并没有被限定,而是可以自由发挥的。

比如高行周就在模仿英勇的武士在战场上的动作,左手虚空持刀,右手仿佛拿着一张彭排,进两步摆出刺击的动作,退一步隐约好像在防御。

安审琦则有些随心所欲,舞姿竟然跟后世酒吧中乱蹦的家伙差不多。

符彦卿则要规矩很多,是在按照秦王破阵舞的节奏在跳。

那个老翁人老身体不老,跳起舞来好像是在相扑,其余姿势也是各型各态。

不过尽管舞姿各异,但其中并没有傻子,因为没人在这个时候,选择跳一跳此时最流行的胡旋舞。

嗯……,河北来的土豪在宫廷之中、皇帝面前胡旋舞的飞快,那可就真有点黑色幽默了。

接受了河北土豪们的山呼蹈舞,张昭就正式成了他们的皇帝,而河北的问题,也就在表面上解决了。

这些由各镇牙兵加上地上部土豪组成的结合体,很快就要在张昭打击刘知远的战斗中,为朝廷提供向导、粮草等方面的协助。

当然,河北之地的人不可能全部都会归顺张昭,刘知远还是会笼络到一部分。

目前的格局,也是在张昭妥协的情况下达成的,日后没了契丹的威胁,肯定还需要改。

土豪们拜舞完毕,就陆续下去了,因为接下来的议题就与他们无关,而其中最大的议题,就是张昭要改名了。

不改不行啊!昭这个字,实在是太常见了。

此时人起名,大多喜欢用延、存和昭来做中间字,比如赵延进、赵延寿等,听着跟两兄弟一样,实际上毫无关系。

而对于昭字来说,名字也用的多,符彦卿的儿子被就叫做符昭某。

张昭的礼部左侍郎就叫张昭远,历史上为了避刘知远的讳还改名叫做张昭。

更夸张的是,历史上叫张昭的多不胜数,最出名的当然是孙吴地方派大佬张子布。

其余还有北魏广平公张蒲的儿子也叫张昭,担任过幽州刺史和平东将军,大小也算是个名人。

同时期南朝也有位著名的张昭,就是那位父死恸哭呕血,父母皆去闭门十几年不出的大孝子,至于其他不知名的张昭,那就更多了。

甚至就是本朝,各地叫张昭或者张昭某、张某昭的,都是多不胜数。

张昭现在有些理解汉宣帝刘病已的苦处了。

病已这两个字也很常见,他不改名,百姓连生病这个词都不敢提,狱中甚至关满了因为犯了皇帝名讳的百姓。

于是刘病已只能选择改名刘询,再将因为犯名讳的百姓都释放出狱。

不过,也不是没有选择硬肛的皇帝,我们的太宗文皇帝李二郎就是硬肛的典型。

世民这两字,比病已和昭更加普遍,但李二凤就是能扛得住让全天下来避他的讳。

只是张昭没这么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他自后世来,身上那个不愿给人带来太多麻烦的性格,还印在心底,所以张昭准备给自己改个名字。

于是当河北土豪下去之后,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知制诰李昉就替皇帝宣布,自此后皇帝的名讳,避字不避音,皇帝的名讳也由昭变为金旁的鉊。

鉊与昭同音,而且此时这个鉊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了,原意是用金属器具(多指镰刀)切割什么东西。

张昭选这个鉊字,一是不用改音,而是张周承袭大唐土德为金德,用金字旁的字正合其时。

最后一层意思,那就是表面意思了,表示张圣人要举起兵器,收割天下不肯臣服的国主或者其他割据势力,以及契丹北虏了。

而张昭在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张鉊后,还要干另一件大事,那就是赐姓。

我张圣人的四大金刚中,除了王通信以外,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正式姓名。

蛮熊是归义军出身,但是父母都牺牲在了甘州回鹘攻打敦煌的便桥大战中,从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叫蛮熊是因为他既长的跟狗熊一样雄壮,为人又有些蛮横,所以被称为蛮熊,具体父亲姓什么?他自己已经不记得,旁人也说不清楚了。

琼热多金倒是明确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他就是青塘高原上的吐蕃牧奴。

不过等张昭占据凉州后,琼热多金的那支小小部族,就开始自称祖先是被捉上高原的河西唐儿,很忌讳别人说他是吐蕃牧奴出身。

顿珠的身世,更是一笔糊涂账,他母亲连自己是从哪来的都不知道,也不知道顿珠他爹是谁?

顿珠这个名字则是青塘高原上极为常见的男女名字,顿珠二字是吐蕃话音译成汉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