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半渡而击是不是有些不太吉利?(第3/4页)

“圣人可是要逼降河东军?臣在河东,也还有些薄面,愿为圣人沟通,如今他们穷途末路,想来也早有自知之明。”

张鉊理解符彦卿的心情,终是河东、代北从出身,肯定不愿意看到河东、代北武人集团彻底走到末路。

况且河东表里山河,若是逼急了据山川自守,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平定的。

符彦卿看张鉊一直没下令渡河决战,以为他是存了攻心为上,阵战为下的策略。

不过张鉊缓缓摇了摇头,他还不想现在招降河东、代北集团的武人。

这些家伙别看现在似乎进入了末路,但他们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快两百年的骄横,绝不可能因为一次简单的进入绝境就消退了。

按此时武人的德行,招降可以说是下下策,是确实没其他办法后的办法。

假如张鉊在此刻招降了他们,他们会认为张鉊不过就是有钱、有甲、有好马而已,绝对不会太服气。

现在招降,不过是把大决战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小规模的征讨战而已。

只有当张鉊以雷霆手段打服了这些人,把他们杀的死伤惨重以后,他们反倒会恍然大悟般的过来抱大腿,一副大哥你打我打的好狠,原来你才是天下第一狠人的感慨。

联想到日本正处于平安中后期,再过一两百年就会产生第一个幕府镰仓幕府,张鉊很怀疑日本武士的那个狗德行,就是跟这时候五代武人学的。

所以张鉊决定还是先打,河东武人确实要招降,但不是现在,而是他们已经跪在地上之后的事情。

而且从现实来说,在这个生产力并不是特别发达的时代,兼并战争,实际上就是将别人的蛋糕抢过来,自己吃最大的一块,剩下分给手下小弟们的集体活动。

要是河东武人尽皆招降了,张鉊自己手下军将的良田、财货、美人、官帽子从哪来?

这些人跟着自己跑了大半个河北,马上就可以立大功了,你现在突然说决战不打了,谁心里也会不舒服。

所以还是得打,打死一批再收服一批,最后把其中的核心,迁到东京才能真正稳定河东。

于是张圣人沉吟了片刻,看着符彦卿说道:“河东武人,虎狼也!他们跟着武帝、庄庙、明庙乃至石敬瑭享尽了富贵,安能轻易屈服?只有让虎落平阳,变狼为犬,方能尽其用。”

符彦卿于是知道了张鉊的心思,也转而不在谈论这些事情,而是与张鉊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

张鉊不动,但刘知远不行,而且就在这几天,刘知远还遇到了大麻烦,他在急匆匆的撤退途中,感染了风寒,生病了。

可别小看感染风寒,在后世就是几片药的事,但在此时,却是一个有些麻烦的病症,不好好休养的话,那是可以要命的。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风寒感冒正是如此,只要染上了,这病就是一个不断加强的过程,而且能绵延十天半月不消退。

对于刘知远这样的老人,这样在年轻时期落下了病根的老人尤其可怕。

刘知远只病了两天,就觉得胸口如同火烧,头上昏昏沉沉,身体畏寒疲倦,且不断在加重中。

他只能赶紧调同父弟刘崇的长子刘赟,入内为亲卫都指挥使,以防病情外泄。

但这玩意,你越是瞒,放到越是容易传的到处都是,只封锁了两天,外边就在传刘知远病入膏肓了。

于是刘知远只能强打起精神出来主持军议。

鸡泽县衙中,河东众将看到刘知远一脸严肃的出来,都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只有王峻心里不停的打鼓。

如今已是五月,刘知远还穿的这么臃肿,虽说他自称确有点微恙,但是一点微恙就隔绝内外,不敢随意公布,显然并不像说的这么轻松。

今天的军议,多了一个新面孔,那就是从滏阳城突围出来的王景崇。

此人也算是相当骁悍了,半夜率十余人槌而下,硬是冲破了阎晋布下的三道封锁网,跑到了刘知远这边报信。

“大王,周将阎晋为帅,督三万兵马四面围攻,三日前还用河西妖火崩裂了滏阳南城,幸得郭衙内率军拼死阻拦,才击退了周军。

如今城中粮草虽然还充裕,但兵不过四千,将士们日夜奋战,不少人数个日夜未能合眼,疲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啊!”

郭威被刘知远任命为了相州彰德军节度使和邺都留守,郭荣当然就是彰德军衙内马步都指挥使,所以也被称为郭衙内。

此次守滏阳,看似是以郭谨为首,但实际上郭谨在鄜州保大军节度使任上被阴正奇(阴鹞子)赶走后,就没了本部兵马。

他根本指挥不动郭威的彰德军,所以滏阳守城的指挥官,肯定是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