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非常人也(第2/4页)

这么点人口,武人的数量却不少,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把百姓压榨到极致,也没有多少油水,更别说各级军官勋贵还要占去一大部分。

所以在五代时期,武人投降了,并不意味着你还有保有原本的地位,甚至可能性命都保不住。

后唐入汴梁的时候,后梁的禁军可没讨到好,同样的后唐、后晋的历次变动,在武人层面,也都基本意味着一场享受生产物资的大换血。

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张昭不愿意为河东武人开出多高的价码,希望的是他们主动无条件投降,然后挑选一些精锐,其余大部分都得回乡务农去。

河东的好处,当然要被张周的勋臣武将和士兵们吃下去。

而对于河东的武人来说,从上到下都还在指望着刘知远,至少也是指望着张昭来招抚他们。

不然的话,在这种乱世失掉武人这个身份后,别说有没有地来来耕种,就算有,他们也不是种地的料。

带着一身战争留下的伤病归乡,基本就是在穷死和横死两个结局中间选一个。

而在鸡泽县城中,形势就更加凶险了,随着两个箭楼的陷落,鸡泽县城外,就只剩下了一个大砦堡,被攻陷不过是时间问题。

现在连鸡泽县到邢州的路上,都布满了张昭的哨骑,再等下去,后路都要完全被封死了。

刘知远面色潮红,风寒感冒仿佛好了不少,但那精气神,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他环顾了一圈,发现除了刘词、李韬等人被困在大砦堡以外,其余的军将都在这里了。

城内虽然还有一万多人,粮草也还充足,至少能吃二十天以上,但是肯定是没法再获得补给了的。

二十天过后,一定就得断粮,况且现在人心浮动,根本没法守。

慕容彦超环顾了一眼,见周围都是河东武人的核心,也就直接站出来说话了。

“大王,如今之计,唯有想法返回河东了,郭太尉在涉县还有万人,郭从义、白文珂等也还有千余人,咱们守住井陉关与峻极关,河东表里山河,周军要想入太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刘知远听明白了慕容彦超的意思,如果目前就在和鸡泽县被击败俘虏的话,那就失去了所有的资本。

如果能逃回河东,依靠河东的天险和周军打烂仗,一定可以打到周军无法承受。再来讲条件,就要好讲的多。

见刘知远还在沉吟,白再荣可不客气了,昨日一战,刘知远嫡系损伤惨重,一万河东牙兵全须全尾的已经不到两千人了。

在这个看实力吃饭的时代,什么大王,什么节度,都是虚的,手下有多少能打的健儿才是真的。

“大王,某家也赞成慕容指挥的意见,大王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河东上下将士以及左卫上将军考虑一下吧。”

刘知远顿时鼻子都给气歪了,什么叫不为自己考虑?老子现在就是在为自己考虑好吗?

不过白再荣的话虽然不客气,却实实在在的命中了刘知远的弱点。

那就是远在太原的李三娘和两个儿子刘承训与刘承佑,特别是李三娘,刘知远与她感情极好,长子刘承训为人姿容美,性温厚,深得刘知远喜爱,不可能不为他们考虑。

要是他刘知远倒在了鸡泽县城,那么河东一定会起乱子,一定会有人拿他家眷当敲门砖。

罢了!罢了!

刘知远长叹一声,“杀猪宰羊,汤饼管够,告诉下面的勇士,鸡泽县中粮食还够三月之数,让他们放心守,周国中原残破,周军千里转运,饿也饿走了他们。”

说完这通话,刘知远转而就露出了冷酷的表情,“各将下去收揽精锐,将战马都暗中收集好。

明日五更前,先命城中守军出击救援大砦堡的刘词等将,随后再以轻骑突围而出。

只是这需留下一员战将殿后,诸君谁愿意留下?”

够狠!这是要树立起信心,然后放城内的人去送死,来为他们突围赢得时间啊!只是这留下殿后的人选,那就犯了难。

不过,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了一旁的王殷。

因为王殷不是河东人,也不是刘知远的亲信,他是魏州人,契丹破魏州后,才往太原投靠的刘知远,是留下来最合适的人选。

刘知远当即走下座位,拉着王殷的手说道:“孤实知卿一片拳拳之心,奈何时局如此,若能拖延两刻钟,当随卿便。”

这意思是是要拖半个小时,王殷再想怎么办就可以了。

王殷也默然了片刻,他的嫡系,早就在漳水边被打光大半,内心也不想去河东,于是顺手就应承下来了。

……

代北,中受降城,也就是后世的包头附近,张周的朔方行省平章折德扆,终于见到了好久未见的弟弟折德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