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郭荣会变柴荣吗?(第3/4页)

老夫已经有儿子了,想把这家产都传给自己儿子,所以要赶你走,你明白吗?”

郭荣抬起头,满脸泪痕的看了郭威一眼,随后镇定的摇了摇头。

“父亲想赶我走是真,但不是这个理由。何况若是为了家产,孩儿可以在青哥和意哥面前发誓,绝不贪大人一文的家产。”

郭威沉默了,久久没有说话,半晌才长叹一声,“可是你继续跟着某家姓郭,天子那里怎么办?你才二十六岁,一身的本事就要荒废了吗?”

郭荣也沉默了,不过他沉默了片刻后就坚定的摇了摇头,“圣人胸怀宽广又以忠孝治国,或许是在出言试探,但只要我据实以告,圣人就不会再提此事。

反倒是大人,本身是刘知远心腹,河东军中多少豪杰都得过大人的提携恩惠。

若是不获得圣人的重新启用,那些人心里就会不安,到时候有一二人编排谗言就危险了。”

郭荣的话,正好杵到了郭威的心口,这就是他最担心的事情。

以郭威在河东军中的地位,若是刘知远当了皇帝,那就是飞黄腾达的资本。

可是现在,恐怕好多人巴不得他郭威早死,那样就不会因为受过他郭威的恩惠,而被皇帝冷置。

万一出一二阴险狡诈的忘恩负义之辈,来一场诬告,确如郭荣所说,那就真的危险了。

“那就带上进哥儿他们,听说圣人已经启程南下,我们去贝州求见。”

……

张鉊确实有过想法,想让郭荣恢复柴姓,甚至考虑过是不是把郭荣也收为义子。

但最后考虑到郭荣的寿命,以及牵扯太广,最后还是作罢。

只是张鉊没有想到,他的一点小小想法,会在郭家引起如此大的波动。

当晚张鉊驻跸贝州的时候,郭威就带着郭荣在外面求见了。

郭威当然不会傻乎乎的来说,他是为了不让郭荣改姓,也不会说他是为了取得张鉊信任来求官的。

郭威是打着为国举荐人才的借口来的。

张鉊也确实对郭威有些许的,嗯,也不能说忌惮,至少是在没摸清郭威的路数之前,有点不敢用他。

因为这种人一旦用,那就是要大用,要身居高位的,不可能任命郭威为刺史这种官职,那样就是侮辱了。

至于对于郭威的个人喜恶,张鉊是没有的,甚至还很清楚郭威的能力。

在治国上,这个青少年时期有些无赖的郭雀儿,恰恰是很有能力的,甚至比起脾气暴躁的郭荣,郭威在治国上还要更胜一筹。

所以张鉊只是暂时不想用郭威,但对他还是很客气,听到郭威求见,哪怕天色已晚,立刻就召见了他。

君臣几人就在符家的宅院中,很是亲热的坐着议事。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君臣之间,礼数远没有后世以为的那么大。

唐代以前动不动就跪拜,那是因为以前就是跪坐的,相应跪拜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并不具有特殊意义。

隋唐,或者说南北朝,在高脚凳流行以后,跪拜只见极少的场合出现。

甚至动不动就下跪,会被认为是与礼不合,是无礼,大臣在朝会上乱跪的话,是要挨罚的。

只有到了明朝,君臣之礼才开始刻意又繁琐起来。到了清朝更是登峰造极,三跪九叩,跪着应事,才成了常态。

郭威坐在一张稍矮的锦凳上,郭荣则在他身后束手而立。

张鉊则是坐在一张宽大的胡床上,几人闲聊了几句,郭威笑着对张鉊说道。

“臣素有脚疾,最近更是行走不便,恐怕是很难再为大家效力了。

只是昔年跟随臣的文武豪杰还有不少,是以臣想要向陛下举荐这些英才,让他们为陛下效爪牙之力。”

此时的科举还不成型,举荐是非常重要的求才渠道,郭威这样的地位,也确实有向张鉊举荐才能的权力。

张鉊闻言也大为开心,郭威他暂时还不想用,但是以郭威眼光收揽的英才,他还是很有兴趣的。

“此乃为国之言,不知是何等英才,能得卿家的青眼?”

郭威就在凳子上拱了拱手,“昔年臣身边的掌书记卢琰,出身官宦世家,性资明敏,议论宏深,素事足以尊主,庇民嘉谋足以经邦。臣请陛下用之。

大名人潘美潘仲询,为臣之亲随,美姿容,熟读兵法有韬略,为人忠勇有节义。声名不显是因为没有施展的舞台,若遇燕昭王,可为乐毅。

云州人史彦超,勇悍骁捷,为人宏毅,能使士卒效死力,可为先锋猛将。

臣的女婿并州张永德,骁勇无匹又通诗书、天文与地理,待人谦和,可为方面将帅。”

张鉊眼睛一亮,郭威举荐的这四个人中,有两个是张鉊极为欣赏的,那就是卢琰和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