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能守,但只能守一点点(第2/4页)

襄阳退可屏障富饶的江汉平原,进可以控扼南阳盆地,使从中原南下的北方政权无法在南阳盆地轻易获得补给,必须费尽力气从中原之地,运送大量粮草辎重。

历来要守江陵,就必须要有襄阳府,不然的话,就算囤积重兵在江陵勉强守住,也会面临富庶的江汉平原,被彻底打烂的局面。

而且从历史上来看,没有襄阳,江陵始终是守不住的,迟早被攻陷。

这没有襄阳的江陵,就如同千日防贼,只要一个不留神,就全盘皆输。

所以历史上,襄阳就是南北争夺的关键所在,关二爷没有襄阳,为了它最后连命都搭上了。

南宋守襄阳,把如日中天的蒙古人都磨得没了脾气。

而此时的南平,他们就没有襄阳,反而对于他们来说,襄阳府就像是一头用屁股对着他们脑袋的大象,威胁又大又恶心人。

全有南阳盆地的中原朝廷,可以随时调兵南下打江陵。

更痛苦的是,郢州也不在南平手里,中原大军顺汉水而下之后,可以从容在郢州的贾堑镇汇聚,然后把江陵城围起来打。

契丹入中原的时候,高从诲几千里送重礼向刘知远表忠心,就是为了拿下郢州。

这样至少能避免中原王朝轻轻松松就可以对江陵来一招猴子偷桃。

可惜的是,刘知远倒是答应了,但入主中原的是张昭。

于是高从诲急了他亲率八千人去打郢州,结果出了一个大丑。

张周郢州刺史尹实,只率了郢州州县兵三千余人,就把高从诲的荆南军先锋给打的大败,进而引起了全军崩盘。

出了大丑的高从诲无奈,只能继续执行父亲武信王高季兴时期的策略,开始加固襄阳以南一百里左右的宜城。

宜城与襄阳一样,同样卡在汉水上,左依鄂西群山,东靠大洪山。

只不过宜城虽然地理位置关键,但是不能控扼南阳盆地,同时也并不能完全卡死鄂西群山和大洪山之间的这条通路,两边都有小路可通行,算不得什么关键之地。

只是对于没有襄阳和郢州的南平来说,宜城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阴正奇率领的三万大军和四万民夫很快就从襄阳出发,浩浩荡荡舟船二百余艘,船帆如林,旌旗蔽空。

南平在宜城的驻守了大约四千人的荆门军,并设置了荆门军水陆兵马使和宜城镇遏使两个武将在此守护。

只是他们虽然知道朝廷在襄阳囤积了大军,好像是准备去送马楚之主马希广回潭州,但他们还是没想到阴正奇会直接率大军南下来攻打宜城。

宜城中荆门军水陆兵马使刚得到消息,张周水军前锋使杜论赤心就到了。

杜论赤心准备了数十条火船,直接顺汉水而下,很快就将宜城外围的第一道水城门给引燃了。

本来作为南平军事重地的宜城段汉水,按规矩是要水中埋设木桩,布置铁索,以及最少也要有三座水寨遮护的。

但实际情况却是自后唐明宗即位之初,也就是公元926年,中原朝廷曾经派兵进攻过南平以来,二十年间,中原朝廷根本就没再对南平动过手。

而南平国小而富裕,产出的粮食、布匹以及大量手工业品需要销售到中原。

同时南平又很需要中原的盐、糖、牲畜以及通过丝绸之路来的香料、宝石等货物。

所以在这二十年中,作为南平北边重镇的宜城,实际上是中原和南平贸易的大型边境商业城市。

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在此聚集,带来了天价的财货,荆门军从上面的水陆兵马使到下面的士卒,都在贸易中得到大好处。

哪还会在水中埋设木桩,搞铁锁横江这种影响贸易的防御措施。

于是张周的火船,很顺利就冲到了宜城的第一道水门。

南平水军毫无准备,等前一道水门都被烧毁大半后,他们才赶紧出发,想去坚守第二道水门。

而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张圣人义子憾山都水军都虞侯赵延进与将虞侯何继筠一起,两人各带小船数艘,猛冲而至。

特别是赵延进带长短硬弓三张,立在船头左右开弓,敌军应弦而倒着十余人。

前来关闭水门的南平荆门军水军士卒,被赵延进神乎其技的射术吓得魂飞魄散。

何继筠则赤裸着上身,手持大棓在江面纵越如飞,他怒吼一声,跳上一艘荆门军的小船,船上十余兵卒竟然被他一人打的纷纷落水。

麾下士兵见状,士气如虹,跟着何继筠勇猛冲锋。

他们连夺荆门军三条快船后,荆门军士兵恐惧之下竟然一哄而散,周军水军趁机控制了第二道水门。

而此时,宜城中的锦衣亲卫安插的探子立刻鼓动城中南北商贾开始鼓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