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七章 扒开历史的迷雾(第2/4页)

只有剩下的一百三十多人,张鉊亲自用后世他还记得的那些数学知识,加上此时的数学书籍教授他们算学。

现在这些人别的本事没有,但在财会赋税这一块,具有相当水准。

几年前,河西商会的账册有问题,就是他们突击审查出来的,现在调到江南,用起来正合适。

说实话,我张圣人身边,还有点缺一个赵二哥这样的狠角色。

目前可以用的两人,裴远地位已经太高,轻易不太好动。

赵普还是读书少了,虽然在大政方针方面,他凭借过人的天赋做的不错,但更下面一点,更细致一点的工作,他还做不到让张圣人满意。

从历史上的实际效果来看,赵二哥是一个心狠手辣、缺德冒烟,却又洞察人心,擅长借力打力,用小代价办成大事情,还能搭政治框架的人才。

嗯,只要不让这位掌兵,才能还是不错的,虽然历史上是个狗东西,但这个时空锻炼一下,还是个不错的大臣人选。

不过,现在嘛,裴远还不能动,赵普只能当半个人用,那么就只有我张圣人亲自出手了。

而且他身边还有四个可以用的‘好帮手’。

李璟、孙晟、韩熙载,李全金。

为什么是好帮手呢?

很简单,对于李璟来说,若是他能把南唐全部国力动员起来,张鉊不可能打的这么轻松。

要知道南唐的体量,跟除开河西、陇右、关中、蜀中湖南和湖北之后的张周差不多。

而河西、陇右等这六个地方由于隔得远或者新近征服,在张鉊征讨南唐的时候,除了湖北以外,其余地方是算不上多少助力的。

这样一来,要是李璟能像张鉊那样动员全国力量,不说张周就灭不掉南唐,但绝对会非常困难。

你说李璟现在要去东京当寓公了,他能不恨下面那些蛀虫,不想让他们也跟自己一样,被铁拳狠狠击打?

李全金也很好理解,他当年从后晋叛逃到南唐后,历任各地节度使,受尽了这些南唐本土派的白眼。

而他又知道各地实情,有他做带路党,可以很精准的找到南唐内部的反抗者。

孙晟和韩熙载两人,那就更合适了,因为他们两是北人南奔,也就是说是从中原到南唐去的。

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在南唐境内没什么根深蒂固的利益需要照顾。

且这两人的执政能力,还算不错,又长期在南唐政坛为官,非常清楚上下的情况。

只要他们肯效力,肯辅助张鉊行动,绝对的事半功倍。

不过呢,李璟和李全金好说,要他们协助,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但孙晟和韩熙载不同,这两对李璟或者说南唐的忠诚,哪还真不是虚的。

历史上孙晟这个人从南唐出使后周时,郭荣向他对他非常好,时常亲赐礼物,但一问到南唐虚实,孙晟就闭口不答。

最后把郭荣弄火了,不说就要杀头,但孙晟任然只是整理衣冠,向南而拜后说:“臣谨以死报国。”

硬是没有丝毫的犹豫,直到死都没有低半点头,骨头之硬,可见一斑。

而且现在,这两自从李璟献土之后,就一直称病闭门不出,张鉊几次召见,都被挡了回来,摆明了不合作。

张鉊有些头疼的靠在一张长躺椅上,现在有百姓来宫外哀告,其实证明了他做出了这个姿态,只是让这些南唐和吴越国内的大族,觉得有些危险,但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简而言之,就是他们这个举动,一半确实是在哀求,另一半却是在威胁。

可以想象,张鉊真要动他们,接下来麻烦事会更多,那就更缺孙晟、韩熙载这样的帮手了。

不然全是北边来的人主持,他们不知道本地情况,也不一定就是那么清正廉洁、尽心尽力,大概率只会造成两个后果。

一是基本没多少进展,能处理小猫三两只或者一两个出头鸟,但无法改变基本局面。

二是弄到东南动荡,激起民间大规模的反对,最后还是需要武力平定。

这两个后果,不管哪一个,都跟张鉊快速利用江南物力完成东征日本的大计,完全背离。

身后传来了轻轻的脚步声,随即就是小拳头在肩膀上敲击的轻柔触感。

不用回头张鉊就知道一定是大周周宪来了,要是平日里,张鉊可能还要逗弄她一下,但现在完全没了心情。

有那么一个瞬间,张鉊很想直接用刀架到孙晟和韩熙载的脖子上,强迫他们办事,或者干脆把他们给杀了。

但想想,就知道不能这么干,不谈拿刀威胁下的工作会不会靠谱,就算是从风气上来说,也不能这么做。

孙、韩两人虽然让张鉊觉得有些如鲠在喉,甚至有点恶心,但人家这是货真价实的忠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