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 灭(第3/4页)

当然,历史上姜弓珍的小儿子姜邯赞在龟州大战中击败辽军,保住了高丽国作,后来更是被半岛之民视为民族英雄,李氏朝鲜的史书上,就给姜家编了一个极为清晰的谱系,这跟家富修族谱是一个道理,不足为信。

不过,姜弓珍话虽然是这么说,但为人却没有皇甫兆那么刚烈,而且他也比皇甫兆更明白。

一个人想要做忠臣容易,但却是要家族帮着一起抗这个代价的,因此这话说的并不是那么刚绝。

周围被他带到海州的开京禁军将领也个个都是人精,听到姜弓珍这么说,立刻就开始跪下苦苦哀求。

你开什么玩笑,作为高丽国大匡、检校尚书右仆射、上将军、行营副都统兼行营都兵马使的姜弓珍,是多么大的一个脑袋啊!

这种大脑袋什么样的黑锅,那是都能顶下来的!

有了姜弓珍顶着,他们不就可以说成上司投降,自己是不得已屈膝的嘛。

这罪恶感要低得多,名声也要好得多,是以绝不会让姜弓珍自尽。

这姜弓珍被一群军将揪着不停苦劝,他长子没搞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也或许是害怕姜弓珍尽忠会激怒城外的周人,也抱着姜弓珍的大腿哀求道:“父亲若是为王上尽忠,殷川可怎么办?他才两岁啊!”

殷川就是姜邯赞的小字,这位能力不错但吹嘘成分更大的高丽名臣,今年才两岁,是姜弓珍五十三岁上老当益壮得来的幼子,因此极为受姜弓珍疼爱。

现在一听长子提到姜邯赞,姜弓珍全身的力气都像是消失了一样,张了张嘴只觉得满嘴苦涩,除非他现在就自刎,不然这黑锅他背也得背,不背也得背了。

众将官一看姜弓珍不言语了,立刻就簇拥着他打开城门,坦露上半身开门请降。

……

开京城的历史并不悠久,在王氏高丽之前,它只是一个普通的城市。

但在泰封国末年,泰封大王弓裔命开城郡本地豪族王建筑城。

后来王建取代弓裔建立王氏高丽,合并松岳、开城两个在咫尺的城市为开京作为首都,就跟中原的襄阳和樊城后来合称襄樊一样。

所以现在的开京城不是一个城市,而是两个城市。

而这两个城市被松岳山和蜈蚣山环抱在内,中间被临津江隔开。

因此,开京城相当的易守难攻,要想攻城,就必须要拔除布置在松岳山和蜈蚣山的守军。

同时临津江上还有水城,有一直内河舰队可以非常方便两城互相支援,还可以在松岳和开城任何一城被攻陷后,掐断两城联系,使没有被攻陷的另一城继续抵抗。

不过,这是理想状态,当年王建要跟后百济、新罗争夺半岛的霸权时,开京确实是这么一座几乎可以称为不可攻陷之城的存在。

但是到了王昭手里,半岛封闭外无强敌,开京的防御力下降了十个档次都不止。

且由于高丽王宫寿昌宫等都在松岳城,高丽人口和经济也不足以支撑这么大一个城市,从而导致了开城的急速衰落,已经很难在防御上让两城互为犄角支援了。

同时临津江上的水师被王昭抽走大半,也基本无法执行原本的任务。

开京松岳城,五十七岁的高丽开国功臣皇甫悌恭浑身冒汗的看着城外出现的大军,这人数可不少,足足有两万之众。

在有了邵城县也就是仁川渔民的支持之后,大周舰队很轻易的就在涨潮之日,通过了水下全是暗礁的江华海峡。

折德愿所部万余步骑,赵匡胤亲率七千水军,先突袭邵城县,随后直接就冲到了开京城下。

他们虽然没有攻城器械,但开京也没有多少防备的兵力,甚至连护城河的吊桥都没维护好。

赵匡胤亲自顶盔掼甲猛攻数日,打的开京松岳城防摇摇欲坠,若不是皇甫悌恭发动全城勋臣、豪族家的护卫甚至奴仆守城,恐怕早就被攻陷了。

皇甫悌恭现在最渴望的,就是北上去解西京平壤府之围的王昭能派军返回,但同时在心里,皇甫悌恭又知道这是在奢望。

敌军是从江华湾边的邵城县来的,这说明北寇是水陆南下的。

从他皇甫悌恭知道的情况来看,不管是真的北寇,还是以前的辽国,都不具备这样出动大规模水军进入江华湾的能力。

那么来人是谁,皇甫悌恭已经不敢想了,他现在只能用大王回军来援来鼓舞士气,且不知道能顶几天。

而围攻几天后,折德愿和赵匡胤也摸到开京城的城防特点了。

六月初七,赵匡胤领军一万猛攻松岳山,当日就攻破松岳山城,尽杀高丽守军七百。

拿下松岳城之后,赵匡胤已经能够在松岳山上架设大型投石机,轰击松岳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