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极端的两张面孔—南汉(第2/4页)

这种成分的作乱,其实是很容易拉回来的,他们在当地的割据也没有多稳固。

但岭南就不一样了,这里俚獠和百越遗族的人数远多于汉人,且他们和汉人长期杂处,不管是农耕还是武备,都比安南的百越蛮子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岭南汉人并不能稳稳压制他们。

同时,岭南还是百越的大本营,从秦到唐,其实都是有分裂基因在里面的。

且此时珠三角已经很富庶了,不像安南那样根本无法自立,岭南依靠富庶的珠三角,是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国家规模的。

甚至三十五年前,南汉高祖刘(上龙下天)在改国号之前,就先自称为大越皇帝的。

这就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

历史上,大越皇帝,就相当于一个与中原汉文化相对立的文明符号,可以看成是南方的高句丽。

原本的历史中,在宋朝丢掉静海军之后,历代越南国王,就把这个称号捡了过去。

他们最终把越这个字,弄成了一个更为独立的文化符号,逐步发展成了生长于南边的一根文化毒刺。

且在刘(上龙下天)称大越皇帝之前,岭南割据的更加细碎,潮州、韶州、高州、桂州(桂林)、邕州(南宁)、容州等都已经呈献出了各族分别割据的画面。

可以说,比起静海军的叛乱,这种以越字为主的,不同于地缘政治叛乱,而是带有文化叛乱信号的割据,要危险一万倍都不止。

幸得在极短的时间内,刘隐、刘(上龙下天)兄弟以广州为基地,通过二十多年的战争,一一将割据的番汉等族土豪打服,将包括两广在内的岭南收归一统。

刘(上龙下天)虽然短暂称过大越皇帝,但很快就将劝他以越为号的人处死,将国号换成了汉。

汉和刘,这个两个几乎是绑定的词,哪怕是到了唐末,它们仍然是心向中央,承认大一统的明示。

刘(上龙下天)从大越皇帝变成了大汉皇帝,看似只是改了个国号,还有蹭汉室宗亲影响力的意思。

但实际上充分表明了,这个岭南的王朝,是属于大汉的一个割据政权,不是安南静海军那种干脆的独叛逆。

而在控制整个岭南后,南汉高祖刘(上龙下天)和其子中宗刘晟,逐步消灭各地割据番汉土豪,将权力收归南汉朝廷。

他们往唐时并未完全实控的岭南道西部,也就是今天的广西,派遣了大量的流官。

还命令这些地方的豪族必须把子弟送到兴王府(广州)来学习,以此加强控制。

同时,刘(上龙下天)、刘晟父子还在岭南大力推广文化,将最基层的治理深入到了保一级,保上还有乡,长官皆由朝廷任命。

同时南汉的县令或者知县酬以上官员与其他五代国家由武官担任不同,南汉基本全是由文官担任。

文官相对于武人的温和,在很大的程度上,安抚了各州县俚獠等人的情绪,并且使得教化可以更深入。

诚然,南汉高祖刘(上龙下天)和中宗刘晟为人都过于残暴,特别是在杀戮这一项上没有多少节制,显得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不正常。

但他们在维护岭南人心,使之与中原无二这件事上,是有大功劳的。

也正是经过南汉数十年扎根岭南,将中原的政治制度、文化教化深入到岭南的乡、保这样的基层。

到了北宋之后,宋廷才能在岭南萧规曹随,最终使得岭南彻底成为了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刘(上龙下天)、刘晟父子在公私德行上有万般的不堪,但在这一点上,说声居功至伟绝不为过。

所以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看,南汉无足轻重,但在岭南开发的历史上,南汉地位极其重要。

这是第一个将岭南的基层治理纳入到了朝廷范围之中的小王朝,它上承冼夫人对岭南的初步治理,下为南北两宋治理岭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兴王府,大明宫通明殿。

这通明殿原本叫做昭阳殿,但是刘晟为避张鉊的讳,将其改为了通明殿。

虽然已是深夜,但通明殿中点燃了足足数十根儿臂粗的蜡烛,将本来应该漆黑一片的大殿,照耀的如同白昼。

如今在位的,是南汉的第三代皇帝刘晟,他是南汉高祖刘(上龙下天)的儿子,靠袭杀兄长南汉殇帝刘玢,得以登上皇位。

而等到自己登上皇位之后,为了怕兄弟们效仿,也为了以大恐怖震慑人心,刘晟为人极为狠毒,将他十八个兄弟干掉了十五个。

最高纪录是曾在一天之内,就杀了他的同胞兄弟八人。

对至亲能如此狠毒,也算是古往今来帝王中的独一份了,比胡亥都狠。

但除了为人狠毒以外,刘晟在国事上又相当有作为,他在任时南征北讨,连续挫败马楚、南唐等国,疆域拓展到了南汉极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