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四章 大周幸甚 天下幸甚(第2/4页)

……

昏黄的太阳下,赵虎头正在抓紧时间奋笔疾书。

嗯,这东胜身洲还是太落后了,晚间照明基本要依靠火把,所以赵虎头一般都是趁着天黑之前把事情干完。

赵虎头正在给张鉊写奏疏,因为他们来到东胜身洲已经一年多了,情况已经基本了解。

现在是时候让一批航海者,尝试从沧浪之水(北赤道暖流)返回中土的时候了。

‘臣,龙韬院第二届,圣皇绍明七年毕业,门生赵一虎,于万里之外的东胜身洲新邺城,向圣人奏报:

门生于绍明十年四月,自燕国朝日行省仙台府仙台城出发,向东南登沧溟之水往东寻东胜身洲。

幸得圣人提点,全赖陛下庇佑,虽风急浪高、海天晦明、减员八成,战舰几乎全没,但终是到达东胜身洲,还很快遇上了绍明七年出海的僧人延寿。

门生到东(胜身)洲后,剪除叛逆,屯田耕种,征募勇士,开拓四方,今已十八个月矣。

圣人嘱托必须要找到东洲之至宝,门生基本办妥。

其一曰玉米者,有各亚种四种,乃是东洲土著赖以生存之主粮。

其产粮约与占城稻相当,无论坡地、旱田,不论肥瘦,耐热耐旱,虽飘雪之安东,酷热之岭南,都能种植,但喜水却不耐涝。

延寿大师在东洲四年中,共种六十三万四千亩。

其中上田九万亩,亩均产六百一十一斤。

中田三十五万亩,亩均产四百九十三斤。

下田十九万亩,亩均产三百二十七斤。

其除了产粮高以外,其杆与芯,皆有大用,门生曾试着烹煮之,略苦涩但能食,虽饱腹能力差,但也远胜野草、树皮。

既然人能下肚,想来喂养牲口是极好的,因此门生认为,综合来算,亩产起码还能再加五十斤上下。

以此观之,圣人言此物可解天下百姓饥馑,诚为实言。

料想玉米至中土之日,当可彻底取代粟、黍、黑黍等,为国之重器。’

写到这里,赵一虎,也就是小名赵虎头的这位天子门生,感叹的停下了笔。

把玉米的综合产量与中土相比,亩均四百六十斤的产量,可以轻松碾压河陇、宁夏、河东的二百三十斤,关中的二百七十斤。

也远胜蜀地、河南的三百斤和江淮的三百二十斤。

就是比起占城稻,也要高出二三十斤的样子,且不像占城稻那里非常容易挤占地里的肥力,味道上更是远胜。

这样一来,等玉米到了中原,基本就相当于凭空给大周多出了三分之一的地。

想到这里,赵虎头激动的手都开始发抖,想来日后某些乡里小庙中,应当有他赵虎头一个神位了。

当然,赵虎头还不知道,玉米这玩意的潜力异常巨大,后世亩产两千斤都不是问题,最少也能有一千四五百斤。

现在它提前到了有耕种天赋的中国人手里,增产的速度应该快于历史上。

兴奋了一阵之后,赵虎头继续开始提笔写到:

‘圣人说的红薯,门生也找到了,只是此物亩产虽然比玉米还要高,但本地殷人后裔甚少把它当做主食,多用来熬糖。

门生细细查验后发现,此物虽然美味,茎叶也是一门好菜蔬,却不耐饥饿。

申时末(下午五点)吃十五枚以上,足足两巨碗,然至天明,定然要饿的心慌,想来就是东洲殷人后嗣不拿它当主食的原因了。

但如此巨大的产量,就算不解饿,仍然是非常有用的食物,虽是丰年之鸡肋,却是灾年之救命粮。’

嗯,赵虎头还没意识到,红薯这玩意最大的作用不是在丰年给人吃,而是给猪吃的。

有茎叶时吃茎叶,无茎叶时吃果实,有了这玩意,猪才有资格成为六畜之首。

因为在古时候猪没什么人养,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因为不会阉割手术,也不是因为它脏,多寄生虫,猪猪其实很爱干净的。

归根结底,是因为猪这玩意在食谱上,是跟人有冲突的。

猪能吃、喜欢吃、吃了还长肉的东西,比如萝卜、各种蔬菜、粟米等,一般也都是人也爱吃的。

可在此时,人能吃的东西有多宝贵,那就不用说了,怎么可能舍得给猪吃。

但假如不给猪吃这些,而是让它像牛羊一样去吃草,嗯,那你就会发现,这猪你辛苦养了三四年,还是六七十、七八十斤的样子,完全就是在浪费人力去给他割草、放养。

因此,没有红薯等作物之前,猪属于那种丰年养着总能出点肉,灾年赶紧打死的存在。

只有在有了充足的红薯供应,让猪拥有了稳定的相对高营养食物来源,才能让它在相对短的时间,长得肥肥胖胖。

而不是现在这样一般就长个六七十斤,瘦了吧唧没二两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