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 石国城外挽天倾(上)(第2/4页)

“老爷,仆打听过了,他们家最近有人要回长安去,能带回十匹最上等的云霞蜀锦。”

宋黑山身后,中年红头仆役用蹩脚的唐音说道,唯有长安这个词发音特别准确,还带着一种莫名羡慕的意味。

老爷这个词,算得上是出口转内销的典型。

汉人的耶耶这个词在南北朝时期被南下的北魏吸收后,再被塞外民族接受,然后就失去了原本的意思,从表示父亲变成对有地位人的一种称呼。

历史上直到元末,老爷在汉语中才变成后世的含义,但是这个时空在河中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因为逐渐掌握了河中战略主动的汉人,觉得本地土著不配跟他们一样用郎君、阿郎这种称呼,于是老爷、大爷这种称呼就应运而生。

这是河中土著专门用来称呼汉人的,汉人之间还是互相以郎来称呼。

当然,这个汉人的范围有点宽泛,除了从中原来的汉人以外,草原上信仰六法宗,被天可汗征召来河中助拳的草原百姓,在河中也被称为汉人。

宋黑山点了点头,十匹云霞蜀锦可不便宜,但这钱必须得花,也花得值,因为是用来给他长子宋大郎做定亲之聘礼用的。

女方家里是于阗汉人大族马氏,据说当年圣天子初到于阗的时候,就是他们家时任金国检校太尉的马福荣,前去迎接的。

马福荣之弟马继荣还曾跟着圣天子转战碎叶和宁远,虽然最后没有跟着东归,但也在宁远总督区做到了副都督的高位。

当然,宋黑山的儿子,是娶不到马福荣、马继荣兄弟的嫡亲女儿或者孙女的,但对于宋黑山的出身,能娶到马继荣的侄女,就已经算是很高攀了。

要知道在如今的河中,每一个汉女的都是珍贵的。

别说马家这样的安西汉人大族,就是草原上来的阻卜、黠戛斯等族女子,只要能说一口磕磕巴巴的汉语,都是抢手货。

要不是金国大王李从德要开始准备移藩到康居城(撒马尔罕),有借助他们这些河中汉人封臣的需要,马家哪怕是旁系女,轮也轮不到宋黑山的儿子。

这是一家唐人开的商铺,宋黑山记得家主好像是姓米,孙女嫁给白水城那边的一个大宣慰使,因此有些实力。

在以碎叶-怛罗斯-白水城-石国城这汉四城为主形成了河中汉人地盘上,很有点黑白通吃的本事。

所谓的大宣慰使,其实就是指方伯,但现在还不能叫方伯。

因为圣人还没有正式封河中行营都总管白从信为白国大王,同样在白水城的鲁震鲁三郎,也没有拿到白水大公的爵位。

是以,现在的情况还有点尴尬,白从信只能继续以河中行营都总管名义发号施令,麾下的许出去的君侯、方伯等也只能冠大宣慰使的名头。

因为宣慰使和镇抚使虽然是封臣,但在表面上可以说成是朝廷官员这样来遮掩。

同样的,原本应该君子和君男的小封臣,现在也还一律叫做宣慰使和镇抚使。

同时,唐人也是一个颇为玩味的说法。

按照现在一贯的称呼,在河中的中原人要么称汉人,要么称周人,因为现在中原是大周又不是大唐,怎么也不会还有唐人这个称呼的。

所以,这些被刻意称作唐人的,实际上就是西起北庭东到北平府的粟特人。

粟特人这个族群,很是特殊,在中原的估计有一二百万之多,他们之中也分好几派。

比如康福、安审琦这样的,他们是跟着李克用归唐,李存勖一起复建大唐的,已经跟汉人没什么两样了。

还有曾经河西商会的康金山、米国忠等这样跟着张鉊起家的河西粟特人。

但这两派都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是很多已经在中原定居,已经能说流利的汉话,但在中原被视为粟特人,在河中却被本地粟特人认为是唐儿的存在,足足有一百多万。

这些人在看到张鉊决心要在河中夏君夷民之后,立刻就动了心思,也想乘着这股东风,在本该是他们老家的地方,做个夏君夷民的先锋,利用身份优势,搏一个大大的富贵。

只是,这些人到了河中之后,汉人的地位已经抬起来了。

当地被统治的粟特人,不想承认这些跟他们长相相似,离开家乡几十上百年的同族也是汉人老爷。

同时,这些假沙陀半汉人的粟特人,也不想别人把他们当成粟特人,坚持要守住自己的汉人的身份,于是就逐渐接受了唐人这个称呼。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唐人总比胡人好听的多。

只是这样一来,为了彻底区别开,他们就开始极力拒绝自己留在河中的同族跟他们一样用安、石、米、康这样的汉家姓氏。

白从信没有阻止,因为好处是很明显的,这些粟特人这么搞,就是在本地人和汉人间筑了一道防火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