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2/3页)

虽然温夏很相信爹爹不是流言里那觊觎太后的逆臣,可联想起来,在听闻爹爹战死的急报后,太后轰然跌坐在扶手椅上,手中军报跌落在地,太后整个人都在发抖。

温夏不知缘由,捡起那军报细看时,太后已不顾一切冲出殿门,

她记得那翻飞的衣袂,决绝奔跑的背影,和那双痛苦猩红的凤目。

好像爹爹与太后之间,那种相见时从不交集的眼神,是有那么一丝刻意的避嫌。

也好像,爹爹拜见太后时,在只有她的地方,他都会让下人领她先去一旁玩,再独自向太后禀报军务。

娘亲的话有几分可信?

记忆里,她的爹娘这么多年永远都像对待宾友那样谦和。除了陪伴她时,他们好像甚少独处。

爹爹时常宿在军营,每隔三五日回府,也常会接她去驻守府,娘亲好像永远都留在府中打理内务。

遇到违背军令与原则的问题,温立璋会对三个哥哥发脾气,偶尔也会在她做错事时冷静与她说道理。可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爹爹对娘亲发脾气,他永远都对娘亲那么和顺。

他们夫妻之间,总像是平静的湖泊上,两艘平行前进的船。是同样的速度与方向,但却像是一触碰就会人仰船翻、打破那既定的平静一般。

如果流言为真。

那戚延对她的厌恶便有了由来。

可她又何错之有?

就因为她姓温吗。

她的父亲到死都忠于大盛。在先帝驾崩、戚延登基那几年里,父亲虽执掌大盛兵马,可却从未专权,从未做过僭越之举。

头顶暖阳晒着乌黑鬓发,让人从头顶都能感受到这股暖意。

温夏没有让宫人撑华盖,也未打伞,就想晒晒这太阳,感受这温柔微风。

慢行着入了宫门,太后也正于城楼迈步走下。

温夏扶身参拜:“多谢母后陪儿臣一同送别母亲,城头风凉,儿臣送您回去。”

两人走向后宫甬道,前后宫人鱼贯躬行。

太后道:“别难过,哪日想见你娘了就告诉母后,母后派人去接,让你们母女团聚。”

温夏抿笑:“多谢母后。”

“怎么与娘亲呆了几日,反倒与母后谢来谢去了。”

太后脸上是打趣的笑意。

温夏微弯红唇,无奈莞尔。

她一向知道太后直言的脾性,是极厚待她才会与她说得起玩笑。

而太后与她母亲的性格也截然不一。

母亲温和,心思细腻,也爱沉默。即便遇到难事也从来不会跟爹爹提,最会藏起心事,只把风平浪静挂在表面,永远不会让身边人瞧出。

太后沉稳睿智,果敢强大,年少时随父出征,十一二岁便在伤兵营跑前跑后,完全不把自己当世家贵女,性格更洒脱。岁月并未在太后脸上刻下痕迹,反倒越发沉淀出历练之美。

温夏是仰慕这样的太后的。

在没有听到那些流言之前,她一直记着爹娘的话,把太后当做第二个娘亲。

可在听到那些流言后,温夏心底不时会冒出一个矛盾的念头,她与太后这般亲如母女,远在边关的娘亲会不会难过呢?她是不是对不起娘亲?

这念头总在那些流言浮起之后,重新割据着她大脑,就像两只大掌一左一右扯着她胳膊,令她左右逢难。

将太后送回长乐宫,温夏没有马上离去,而是有些欲言又止。

她想知道真相。

娘亲说那些谣言是无稽之谈,她想问太后,娘亲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太后辨她忽然之间的沉默,已挥手示意宫人退出大殿。

“有事同母后说?”

温夏酝酿了半晌才吸了口气,凝望太后慈爱眉眼,终于问出:“母后,儿臣听到一些不好听的流言,辗转难眠,想请教您。”

太后神色未有所变,依旧凝笑,接过一旁许嬷递来的茶。

许嬷也始终神色如常,只是在送来那茶时,手腕微微抖动一瞬。

“夏夏说。”太后螓首低垂,轻吹茶汤,温声道。

“我父亲……您与我爹爹从前相识吗?”温夏不知道如何开口,白皙玉容泛起微微潮红。

明明她想问的不是这句,可是太后对她太好太好了,她实在不愿拿流言伤太后的心。

可太后抬头看她,竟直言道:“你是想问那些不知道哪里来的流言?说当朝太后与臣子有染,或是谋逆将臣觊觎君主之妻?”

面对这样的坦然,温夏的确吃惊不小,一时不知道如何接话。

“戚延那东西是什么性子,你与母后都清楚,他身边那群近臣,你看有哪个是良臣,是忠心辅佐他?虽他已经登基数载,那些想篡权的贼子都已肃清,可终有余孽。”

太后温和凝望温夏:“你想问的流言母后都听过,戚延本就不得民心,我们母子间再生嫌隙,流言背后之人定然乐见此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