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3页)

青州的冬倒比京都晚了些,母亲与太后都在信中说北地与京都皆已下雪了。温夏在书房回信,窗外仍是萧瑟阴天,风很轻,空气里透着湿润寒气。

白蔻将注满热水的汤妪送到温夏膝上,温夏一面握笔回信,另一只手贴着汤妪取暖。

香砂清脆的嗓音隔老远从外传来:“娘娘,三位公子又送来好宝贝了!”

温夏眼生欢喜,最后写完问候的字句,命白蔻将信装好,轻快地起身。

“这是大公子寻的翡翠石,派了千人去西南边上的洼底国千里迢迢带回来的呢!这是二公子编的曲子和一卷琴曲古籍,他说您一定会喜欢!三公子送来了好多有趣的话本,还有几卷他写的游记!”

温夏很是欢喜,三个哥哥这大半年来已为她送来不少好东西,虽然她也很爱这些宝物,可跟哥哥们的感情相比,她开心的更是被亲人记挂的温暖。戚延早在她离京前便已下令不许温家将领擅离职守,否则哥哥们早来探望她了。

温夏爱不释手抚摸这些宝物,抿唇轻笑:“好生收起来吧,保管好了,二哥哥的曲子给我,我去琴房练练。”

白蔻:“娘娘,这般好的玉石,咱们不做一对好看的镯子吗?”

“先收着吧。”温夏唇边只有温柔浅笑。

她说到克俭克勤,如今全都做到了。

只是每回爱不释手抚摸这些琳琅翠玉时,眼里流露出的欢喜与克制,每每都让白蔻与香砂两个近处人看得心疼。

从出生便金玉无缺的娇贵人儿,何曾受过如今这种种苦楚。

温夏嘱咐:“冬日天寒,莫让他们受了凉,姜茶与温酒都备够,冻伤药也不能缺,让大家歇暖了再走。”

白蔻领命去办。

她们的主子向来心善,一些小兵耳朵上的冻伤她都瞧在眼里,为他们备全了伤药,对护送这些宝物的小兵们都关怀备至,感激他们星夜兼程、一路劳苦。

时光荏苒。

这冬日越来越冷,一早香砂支起窗户瞧见外头白茫茫一片,惊喜地喊“下雪了”。

温夏坐在妆台前,镜中人肤若凝脂,云容月貌,正任宫人在发髻间簪上一枝红梅做钗。

她闻声欣喜地起身,提着裙摆小跑到雕窗前。

屋外白雪皑皑,花枝与宫阙皆如盖上鹅毛白被,天地之间似只余这洁白颜色。

温夏欢喜地漾起唇角。

香砂:“娘娘,奴婢为您提上碳炉,咱们去赏雪吧!”

白蔻打起珠帘行来,一面请安一面笑道:“昨夜奴婢便见下大雪了,狐裘与碳炉早备好了。”

温夏笑着说好,可笑容忽地僵在了脸上,清澈杏眼中有些迟疑与黯然。

“太医之前说我不可再多看雪,容易引发旧疾……”浓密长睫轻颤,温夏临窗拢紧身上狐裘,在犹豫要不要出去赏雪。

也许更在意的,是心里那跨不过的坎,见着雪就想起观宇楼那一望无际的雪白世界,和漆黑晦暗的彷徨无助。

最终,温夏只是在庭中小小地挼了一把雪球,任雪片落在发梢,高兴地漾起唇角。

太后的回信很快,几乎每隔三五日便有信来。

今日在信中提到,快到年关,会想办法让温夏回宫过年。

温夏却说不清心中滋味,能回宫对温家来说自然是好的,可她自己却更宁愿呆在这清净之地。

身为皇后,她只能回好,顺应太后的安排。

可一切却并不顺利。

长乐宫。

听礼部尚书与两位老臣禀报着戚延今日在朝堂的态度,太后疲惫垂眼,支着太阳穴,被戚延的逆反又气到胃痛。

这大半年来,太后明白戚延是铁了心不想让温夏再回到宫来。

几个大臣离去后,太后起身亲自去了趟乾章宫。

殿中炭火烘起一室暖意,戚延近日勤勉了许多,好像自温夏离开后,他便给了太后脸面,大臣递上的奏疏都阅着,面上也并无抵触之色。

太后才入宫殿,戚延便已放下手中竹简,懒漫不羁的嗓音平静道:“赐座。”

宫人恭敬为太后搬来扶手椅,又自御案前端过戚延亲自递的茶,呈到太后手中。

戚延自御座上饮着杯中碧螺春,低垂着眸,面无波澜。

太后按捺下所来目的,终是先饮了杯中茶汤。

自温夏离宫后,戚延给了他们母子二人这般表面的和平,可太后知晓他心中并未放下。

搁下手中茶盏,太后正欲开口,已听戚延先道:“朕想请母后监国一段时日。”

太后微怔:“何事需要哀家监国?”

后宫本是不得干政,即便是太后也不例外。

可先皇临终前已下遗诏,赋予太后垂帘听政、辅政、监国等特权,张太后算是大盛最得帝宠的一位皇后。

“五年一度的封峦大典是母后赴怀城代朕完成的,今岁各地却诸多不顺,如今我军与燕也正值交战。昨日朝上臣子提起,朕就打算亲自去补个仪式,以敬天地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