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后续(第2/5页)

村长身后跟着大半个村子的人,听到他的话,也纷纷道:

“就是,咱都记得这份恩,要是您开口谁打盹不应,我第一个揍他。”

“您日后肯定能当上大官的!”

……

这嗓门和架势,如果不是说的话,真让人觉得是要去干架一样。

顾璋道:“明年好生种,法子都是现成的,也好好带一带附近的村子,这便足够了。”

这样赤诚的情绪,着实动人,不过这一刻的顾璋确实没想过,日后竟真有一日,他们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震撼和助力。

他当下半点不觉得自己会被大伙帮到,只根据自己到这边几日对稻穗的观察,还有之前去长阳村总结的点,给他们讲讲明年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这一讲,顿时把晒谷场外围观的人给讲的激动起来。

他们是周围各个村子的人,尽管此前陆续来看过,但是当得知武港村今日称重之后,还是有许多人都努力抽出空来武港村。

他们被官差拦在晒谷场外,此刻有些焦急的朝里面挥手,迫不及待道:

“还有我们!”

“顾大人,我们是不是也能跟着学,明年也收这么多?”

“武港村自己留种之后,剩下的良种是分给我们各村吗?我带了银钱,能不能今日就买回去?”

谁也不确定良种够不够,谁也不确定会不会名额不够,毕竟谁也不想再等两年,三年,才轮到自己?

这和眼睁睁看着地上有钱,却被周围人全部捡走,自己一分钱没捞着有什么区别?想想就觉得心痛了。

整个晒谷场都被围住了。

声势浩大,连学院院长、宁都知府都差点被吓到,可从来没见过这个阵仗!

随着附近村落的麦收逐步推进,武港村白天人越来越多。

即使宁都知府站出来说,会向整个宁都推广经验,也有许多人不放心,生怕良种被人提前买走分走。

顾璋他们这些来游学的书生,还有一起来的夫子、院长,可以称得上是落荒而逃。

萧学政原本让学子去四周村落收麦子的想法,都没来得及实施。

毕竟要是再不走,恐怕武港村都要被踏平了。

宁都各处,都在丰收。

一匹匹快马在官道上驰骋,一道道消息被送往府城。

“增产了!”

“慧县周边村落,均产2石2斗!”

“宁都梨县丰收大吉,高产至2石4斗。”

顺流而下的船只,带来的也是丰收的好消息。

整个宁都府城都热闹起来。

甚至即将来到的秋闱,都没能盖过去这样热烈的气氛。

顾璋在家里写《宁都增产经验》与《注意手册》

也不是很厚的书,大约也就平日里几篇文章的长度。

即使他写清楚有关良种、田地、肥料其中原理和作用,怕是也没几个人看得懂,要能懂这些,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要么就要有如燕老一般广博的见识。

他最后没找理由搪塞不去游学,也是想最后在收获前,亲自看一眼田里麦穗的状态。

“爹,你再说说,你打春下乡之后,麦子有多高?”顾璋边写边问。

顾大根用手比划:“大概这么高,我不会记错的!”

顾大根和顾老爷子两人,面前都摆着家里自己做的杂嚼,还有一壶小酒,颇为享受。

他们从没想过,还能有这样的日子,在外他们顾家名声大振,走出门去风风光光,这会儿回家了,还能被儿子写进文章里。

顾大根忍不住瞅瞅顾璋笔下的纸:“这文章,怕是要被不少人读吧?”

顾璋看他那副有点暗暗期盼的表情,笑道:“那肯定有的。”

顾老爷子笑道:“这宁都上上下下,不都得买一本回去瞧瞧?”

就算不识字的,也怕是要直追着村长屁股后面问,恨不得把全部背下来才好。

“可不止宁都。”顾璋笑道。

秋娘也骄傲笑着道:“别的地方听说了,能忍住不买一本来瞧瞧?我可不信。”

顾璋也在书的结尾,写下一句:“宁都经验仅适用于宁都风土,请勿盲目生搬硬套,减产本书作者概不负责。”

麦收热热闹闹地持续了半个多月。

顾璋的名气也在宁都彻底打响。

若走在路上,你问“宁都知府姓什么?”,怕是十个有六七个都答不出来。

但若想找人打听顾璋,随便抓一个人,都能停下来给你唠一刻钟。

甚至稍微闲一点的人,能滔滔不绝说一个时辰,都不带停歇的!

这绝不是夸大,最近宁都府城茶楼生意大好,不知多少人在茶馆一坐就是一下午。

这也成了顾家人最近一段时间,最爱的消遣。

日常一家子去铺子里忙活。

等忙完了,就一起去各个茶馆,要一壶茶、来一份可以磨嘴的小食盘,就能高高兴兴坐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