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发展(第4/4页)

“虎头,我好像真的比你高了!”顾璋惊喜地分享这一发现,还调侃道,“当时怎么说来着,你是不是该喊我一声哥?”

虎头表情臭了一下,然后顿时扬起笑脸,小老虎般冲顾璋飞扑过来,激动地喊:“小石头!”

两人拥抱后分开,明明许久未见,却还像是儿时一样熟悉,没半分生疏感。

虎头拖着一大包一大包的草药进门:“这是咱村里人去山里现采的,保证新鲜味足,这可肯定比买的好。”

“这样本钱低了,能多赚些钱。”

顾璋也帮忙,看着满满一车的东西,忍不住感慨:“带这么多东西,你这一路怕是都没好好歇息。”

虎头:“这算什么,我之前还下地,收了一亩地的麦子呢!我爹说了,府城肯定花用大,虽然你会挣钱,但是也不会嫌钱多,我多带些,你们往后几年都不用托人运了。”

顾璋给他倒了杯水,让他坐下,问道:“你安顿下来没有?如果没有找到住的地方,可以住我这儿。”

虎头连忙点头:“我找到一家客栈了。”

顾璋问了问那家客栈,确实是间清净又不太贵的好客栈,便也没强求。

虎头喝完水,又不好意思道:“我有些不懂的地方,能问问你吗?我觉得夫子讲得好像怪怪的。”

顾璋爽快道:“当然可以。”

他听虎头问的几个问题,倒是有些怀念,虎头这是被他影响了。

在村里那些年,他们总是一起坐牛车、坐马车去县城念书,虎头免不了被他灌输一些观念。

有些只是顺嘴一说,却和现在的圣人文章不太符合。

顾璋还顺便考察了一下虎头的底子,觉得可能有些不稳当。

虎头也道:“夫子说我们几个还是有希望的,我就来试试了,其实我心里还是有些没底。”

顾璋想到余庆年曾经送他的那一叠学院历年升学考卷。

他便搜集了一番萧学政写过的文章、诗篇,做过的政绩。

他拜读一番,再加上他对萧学政的了解,给划了重点。

以他对秀才考试内容的理解,还有对萧学政的熟悉,应当是大差不差的。

他也没对虎头明说,只是让他每晚都过来,有不懂的可以问问,顺带就将这些都讲了一遍。

等放榜之日。

虎头果然榜上有名。前来陪考的顾方正看到榜上的名字,激动的眼泪直往下掉。

除了这一桩事,顾家的生活安稳又快活。

顾家长辈唯一的烦恼,恐怕就是小石头明明年纪不小了,在乡里都是可以相看媳妇的年纪,却半点心思没放在这里,除了读书,恐怕连吃喝玩乐,都比小娘子更能入他的眼。

家里陆续买了十多套府城的房子。

除了他们家自住的这套外,有距离学院近的问心道里的二进院、也有距离城南码头近的火热铺面,都是这几年时间里,秋娘陆续摸排后定下的。

要说这两年,变化最大的,还是宁都风貌。

自从增产经验推广,百姓日子就好过了起来,第一年那点欣欣向荣的春风,慢慢变成了呼啸而来的劲风。

宁都知府也不是吃素的,他能升到从四品的知府,心里就是有成算的。

加上宁都大儒学士也多,他若遇到拿不定主意的,就找各位大儒商讨。

下有经济基础,上有政策推进,宁都这两年,可谓日新月异。

若是离乡几年的游子回乡,恐怕都要愣住,不敢相信这是记忆中的家乡。

连顾璋他们家买的那些房子,价格都涨了不少,最少的都涨了30%多,往外出租的租金,也多了不少。

明盛九年,秋。

整个宁都府最热闹的事,就是猜顾璋会不会参加今年的秋闱。

“顾相公再多学三年多好?在咱宁都的日子多快活,他又还小,不着急的,到时候一举拿下□□,凑个六元。”

“你怎么知道今年参加不能得解元呢?顾相公在问心学院都风头无两,自从升入甲组之后,再无人能与之争锋。”

“我倒是觉得,他的好友黎川和余庆年都有可能,平日在书院,可能是夫子们因为他的名气偏爱他,但是乡试可是糊名的,考官万一更喜欢余庆年那种文体宏丽的风格呢?”

这是一名书生,话才说出口,就被一群聊得热火朝天的百姓怼得被迫掩面而逃。

顾璋此刻正苦着脸。

乡试竟然要在如此狭小的考舍里,足足待三天两夜。

看来长高也不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