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这小子,不地道(第2/3页)

可现在大家终于发现,林为民这人的独特之处。

以前大家只知道林为民在国内很有名,小说还出版到了国外,但他们对这些都没什么概念。

出入代步的奔驰车、随手送出的两千米刀,终于让众人意识到了他们那点身在米国的骄傲,在林为民眼中似乎并不值得一提。

想到这里,一种难言的感觉爬上众人的心头。

屈辱吗?好像有点。但一想到人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混的都是风生水起,自己似乎也没什么资格去指责人家。

人家从来到走态度都很好,现在又送上了价值不菲的门票。

可心里就是有点不得劲,那种感觉说不上来,反正有点憋屈。

“别都不说话啊!那这些门票怎么办?”黎全武嚷嚷道。

众人沉默了半天,终于有人伸手抽出了两张门票,“不去白不去!好歹也是几百米刀的门票,正好带我老婆一起去看看!”

“就是。干嘛不去,我倒要看看,这个林为民有什么了不起的!”

一群人很快就将门票瓜分完毕,给程丹青和木心留了两张票。

“老师,您去吗?”程丹青问道。

木心笑呵呵道:“门票都有了,那就去看看嘛!我们中国人写的话剧在米国百老汇上演,当然要去捧场了!”

木心的话说完,众人眼前一亮,这格局一下子不就打开了吗?

对啊!我们可不是去支持林为民的,而是去支持中国人的!

翌日傍晚,百老汇。

位于西41街208号的尼德兰德剧院建造于1921年,是尼德兰剧院组织在百老汇拥有的九家剧院之一。

这次《追风筝的人》的首演地点定在了这里,除了这里正巧刚刚撤下了一部话剧之外,还因为尼德兰剧院组织恰好也是这部话剧的投资人之一。

《触不可及》的成功,充分验证了阿瑟·米勒的眼光,很多百老汇的剧院、制作公司、版权公司在得到阿瑟·米勒准备再接再厉制作《追风筝的人》的消息后,主动上门送投资。

阿瑟·米勒是个成熟的剧作家,他深谙百老汇的运行规则,所以对送上门的投资并不拒绝,哪怕这会分润他本应该得到的利润。

之前他拉着林为民投资《追风筝的人》,也是因为拉了这么多投资人,也不差林为民这个原作者和编剧。

可林为民比他想的更加精明和有分寸,果断的拒绝了他的建议,只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票房分成。

阿瑟·米勒不得不承认,跟林为民这样的人合作,是一件很让人舒服的事。

夜色降临,纽约的高楼大厦覆盖了百老汇附近的天空,剧院的霓虹灯亮起,观众们正在剧院门口排队,程丹青他们随着队伍走进了剧院。

林为民给程丹青他们安排的门票座位是在剧院的前几排,位置很好。

卢志芳是一群人当中为数不多有过百老汇观剧经历的人,来了之后她便知道,自己之前估计的2000米刀少了,冲着这个位置,3000米刀还差不多。

大家坐在座位上,朝四周张望了一下,这个时候剧院内观众已经坐满了大半,此时仍不断有观众进场。

又过了几分钟,剧院内空的观众席位几乎都已经有了人。

大家都知道《追风筝的人》这部话剧今天是首演,可谁也想不到居然会有这么多的观众捧场。

林为民的作品在米国有这么受欢迎?

“肯定是冲着阿瑟·米勒来的!”黎全武对大家说道。

《追风筝的人》改编自林为民的《套马人》,在米版话剧海报上有标注,大家都是近两年来到米国的,对于《套马人》自然是熟悉的。

反而是木心这个已经来了米国快十年的老人家,压根就没听过《套马人》的名字。

程丹青在他耳边给他复述着《套马人》的剧情,这样可以有助于木心理解《追风筝的人》这部话剧。

灯光暗下来,幕布拉开,演出开始了。

程丹青在国内看过《套马人》的话剧,一眼便认出了舞台上的阿米尔便是巴音,而哈桑便是巴特尔。

阿富汗战争的背景他也有所了解,度过了最开始的十几分钟之后,他很容易便沉浸到了话剧的魅力当中。

《追风筝的人》是部大戏,几个小时一晃而过,不知不觉间演出到了尾声。

舞台上,演员们在谢幕,剧院内的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掌声响彻剧院,震耳欲聋。

显然,观众们对于刚才的演出满意之极。

这种掌声在制作人、投资人兼编剧之一的阿瑟·米勒登台后达到了高潮。

掌声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看就知道并非是礼貌性质,而是出于观众们的真心实意。

等到观众们退场的时候,大家也跟着走出了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