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你有什么秘诀(第2/3页)

在米国这段时间,陶慧敏一直在苦练英语,每天还会找一些英文读物,最喜欢看的就是娱乐、八卦杂志。

陶慧敏指着《名利场》上的其中一个名字问道:“这是你吧?”

安妮·丽波维兹点了点头,脸上露出几分骄傲。

陶慧敏对林为民道:“为民,她是很有名气的摄影师!”

林为民微微颔首,能住在达科塔公寓里的摄影师,当然有名气了。

安妮·丽波维兹早年为《滚石》杂志拍片,以名人肖像摄影享誉摄影界。

1983年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拍过几乎所有米国影视界的大咖都被她拍过,还有如米国总统、英国女王等政界人物也都曾出现在过她的镜头里。作品获奖无数,巡回展出、出版画册,在米国摄影界的名气和影响力首屈一指。

“最近大家都说雷克斯·里德的房子住进了一个亚洲作家,我很好奇,所以特意来拜访一下。”安妮·丽波维兹解释了她登门拜访的原因,又恭维道:“你的作品我也看过,非常优秀!”

“谢谢!”

又聊了一会儿,安妮·丽波维兹说道:“明天在我家里有一个小小的沙龙,都是我的好朋友,作家、书商和编辑,可以邀请你们一起参加吗?”

林为民犹豫了一下,人家登门拜访,不好拒绝,便道:“好,到时候我们会准时拜访。”

翌日下午,林为民和陶慧敏带着准备好的礼物按响了安妮·丽波维兹家的门铃。

两人进门,安妮·丽波维兹家里已经来了几位客人,安妮·丽波维兹给双方互相介绍了一下。

一下子见到这么多人,林为民光是记名字就记的头昏脑胀。

安妮·丽波维兹家里的人算上她自己一共是七位,其中有两位是《名利场》杂志的编辑莎伦·德拉诺和彼得·佩龙,来自亚拉巴马州的年轻画家里士满·伯顿,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和她的经纪人安德鲁·怀利以及法勒-斯特劳斯-吉鲁出版社的老板罗杰·斯特劳斯。

见到彼得·佩龙的时候,林为民愣了一下,这正是他之前在西区人书店见过的那两位白人小伙中的其中一位。

两人笑着握手,安妮·丽波维兹不禁感叹缘分的奇妙。

“应该说是纽约太小了才对!”林为民笑道。

他和陶慧敏入座,众人的眼神不自觉的带着几分打量,陶慧敏有些不安的挪动了一下身子。

安妮·丽波维兹这个主人笑道:“不好意思,我跟大家说我邀请了一位才华横溢又年轻帅气的中国作家来参与我们的沙龙,大家对你们夫妻都很好奇。”

“林的名字,我们这两年在米国度报纸上经常见到。”罗杰·斯特劳斯是个生意人,说话很得体,恭维了林为民一句。

彼得·佩龙说道:“我记得《末代皇帝》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时候,我们《名利场》上还刊登过林这个编剧的名字。中国人的姓名,让人印象深刻。”

略显尴尬的气氛在一个共同话题之下变得轻松起来,很明显,今天的沙龙林为民这个来自中国的作家成了主题。

在座的都算是文化界的人,对于近几年频繁因为获奖登上报刊杂志的林为民并不陌生,但见到他这个真人还是第一次。

大家对林为民都不算特别熟悉,但都在圈子里混,互相交流一番,没用几分钟就拼凑出了林为民这几年来在米国的战绩。

文学、戏剧、影视,像林为民这么全面开花的作家,在米国文化界并不多见,尤其是林为民还有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就让大家更加好奇了。

话题围绕着林为民展开,逐渐热络。

苏珊·桑塔格是米国的著名作家,成名于六十年代,跟理查德·耶茨是同一时代的作家,创作领域广泛,小说、文艺评论、戏剧都有所涉猎。

今年她刚刚完成了自己的评论集《艾滋病及其隐喻》,如今这个时候艾滋病刚刚没出现几年,人们谈艾色变,米国人对LGBT人士的态度也太不上宽容,她这本评论集的出现为她在米国文化界赢得了口碑。

可惜,就跟理查德·耶茨的遭遇差不多,苏珊·桑塔格的名气并没有转化为利益,她的作品仍旧销量平平。

前年她位于伦敦的公寓着了一场大火,苏珊·桑塔格连再买一所新公寓的钱都没有,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回到了纽约定居。

伦敦那场大火烧光了苏珊·桑塔格的家当,也烧醒了她对于钱的渴望。

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她对于钱并没有太强烈的渴望,但身无立锥之地的窘境她再也不想体验了。

今年出完了《艾滋病及其隐喻》这本评论集,她把精力放到了小说上,打算写一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