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海内存知己(第2/3页)

“差不多吧。现在刊物的销量已经有下跌的趋势,我们肯定要做出点应对措施。

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在刊物本身质量上想办法。

在我的设想里,未来的几年时间当中,我们应该至少保证我们刊物每个季度都应该推出一两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每一年时间推出一两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贺启智说道:“为民,你这个想法太理想化了,作品的质量跟其发表后所能产生的影响力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

林为民颔首,回应道:“这一点你说的没有错。但并不是没有关系,对吧?央视每天播的广告大家都应该看过吧?

眼球经济的效应在九十年代将会越来越大,我们说影响力也好、知名度也好,说白了就是在大众眼中的名气和存在感。《当代》的知名度当然够了,可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存在感。

只有我们不断的强调我们的存在,老读者才不会忘了我们,新读者才会认识我们。”

姚淑芝紧锁着眉头,说道:“越说越复杂,我怎么感觉你都把几年以后我们要干的活都安排好了?”

众人嘴角流露出几分笑意,办公室内的气氛难得轻松了起来。

“别说的我跟阴谋家一样!我心里有点想法不假,但那也是为了应付市场的变化。

今天之所以跟大家说这么多,其实就是给大家打个预防针。

过去十年,是国内文学界的黄金十年,也是我们期刊界发展的黄金十年。

别说是我们这些人,就算是阿猫阿狗办个杂志,也不用担心干不下去,可今后不会有这种好时候了。”

林为民说到这里,语气有几分感叹,而后眼神坚毅起来,“只有潮水退去,大家才能看到谁在裸泳!”

尽管林为民说的悲观,但众人还是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了一种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这让大家都心里都有了底气。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林为民这个主心骨在,大家就能够安心。

而且,通过林为民刚才的这番话大家也不难发现,林为民心中对于未来的悲观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并且肯定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手段。

“行了,你少吓唬我们点,我看你就是想让我们多干活!”柳荫轻松的说道。

凝重的气氛散去,众人露出会心动笑容。

“好了好了,大家都安心工作,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大家该吃吃,该喝喝,歌照唱,舞照跳!”林为民玩笑着说道。

闲话结束,大家恢复了工作状态。

又一日,林为民接到了罗杰·斯特劳斯从米国打来的电话,他已经联系上了理查德·耶茨。

“林,你都不知道我为了找到他费了多少事!”

罗杰·斯特劳斯的话当然有表功的成分,但他为了联系上理查德·耶茨确实也不容易。

老头写作了一辈子,如今年过花甲却连一处房产都没有。前些年还在大学教书,边工作、边写作,但后来因为酗酒、肺病、经济上的拮据等多种原因,他几次精神崩溃,被送到医院。

如今猫在波士顿的一处破败的小房子里,他还是没有戒掉酒瘾,但白天不喝酒,因为他白天要写作,每到晚上他总会烂醉如泥。

也许只有这样,他才会短暂的脱离生活带给他的痛苦。

罗杰·斯特劳斯一开始跟理查德·耶茨聊有人想把他的书引进到中国时,他兴致缺缺。

多年的孤单和凄惨生活让他的性格有些孤僻,直到罗杰·斯特劳斯递上了林为民写给他的那封信。

罗杰·斯特劳斯当天去理查德·耶茨家里之前,还特地找到了林为民在米国期间接受采访的报纸,报道内容中,林为民几次提到理查德·耶茨是长期被米国读者忽略的伟大作家,受到了长时间的不公平待遇。

“林,他哭了,你知道吗?哭的像孩子一样伤心!他同意出版,连稿酬都没有谈,他还给你写了封信,让我务必转交给你。”

电话中,罗杰·斯特劳斯的情绪也有些激动。

他是书商不假,但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文学,他也不会从事这个行业。

他完全理解理查德·耶茨在读到林为民的信后的那种欣慰和感动。

作为米国文学史上最被低估和忽视的文学家,理查德·耶茨长期被米国读者所忽视,即便在主流文学圈中有不少人欣赏他,但也有更多的人觉得他写出来的东西陈旧、落后,不符合时代潮流。

就是这种长期被忽视的环境中,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年轻的、名声正旺的外国作家,说欣赏他的作品,并不辞辛苦的要把他的作品引进到大洋彼岸。

如果理查德·耶茨懂中国话,他一定会用“知己”这两个字来形容林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