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广播连续剧(第2/3页)

小刘听完这个要求忍不住挠了挠头,他原来就是个编辑,哪懂得制作什么广播连续剧啊!

“知道应该怎么做吗?”林为民问道。

小刘果断摇了摇头。

林为民耐心道:“目标分解,要制作广播连续剧,得有设备和地点吧?这就需要找录音棚;广播连续剧,根据小说改编,但必须要有编辑重新梳理一遍内容,所以得有编辑,还要有配音演员和音响效果。这两样,要经济实惠,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专业院校那些没毕业的学生来干。”

林为民一番话说完,小刘心中豁然开朗,“总编,我明白了!”

孺子可教!

“明白就好。那我就把天天畅听的第一部作品交在你手里了,有没有信心?”

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小刘满腔热情,身体立定、挺胸抬头,掷地有声的应道:“有!”

“好!年轻人就是有冲劲!”

看到小刘,林为民不禁想到了当年的自己,一样的青葱、一样的充满希望。

还是年轻人好忽悠啊!

林老师发出了一声由衷的感叹。

版权运营部的成立,让林为民的工作又陷入了忙碌。

他把天天畅听的工作交给了小刘,也算是一种锻炼。

这天晚上,林为民又请客吃饭,叫上了小刘,而请的客人,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的编辑叶永梅和演播家李野墨。

《长篇连播》是中国广播节目出现最早的广播节目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近半个世纪以来凭借着对众多长篇名著的播讲,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了大量的听众。

叶永梅是负责《长篇连播》的资深编辑,李野墨也是《长篇连播》合作最多的演播家。

当年陆遥的《平凡的世界》便是在《长篇连播》的传播下逐渐为全国听众所熟知,并广受欢迎。

包括林为民的一些小说,也曾经被《长篇连播》播放过。

广播连续剧在广播界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但精品广播连续剧却少之又少。

这年头大部分的广播连续剧本质就是长篇小说播讲,负责的编辑简单的规划一下内容,找个声音条件不错的播讲人录上一遍,这就齐活了。

但林为民所要做的是多人配音结合配乐和逼真音响效果的广播剧,叶咏梅听了他的想法,顿时来了兴趣,详细询问起来。

等她听着林为民讲完之后,问道:“照你这个做法,可比我们一般录的小说播讲成本高了不少。”

“成本是高了点,不过我没打算赚电台的钱。”

“不赚电台的钱?”叶永梅没太理解林为民的意思,小说播讲你不赚电台的钱,赚谁的钱?

林为民耐心解释道:“我的想法是这广播连续剧由我们公司负责录,可以免费提供给电台播放,当然,这个播放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6个月时间内是免费的。然后我们把广播连续剧做成磁带,放到各地新华书店的音像门市部进行销售。”

叶永梅恍然,“就跟你们卖书一样!”

“没错!”

叶永梅沉思片刻,“你这个想法很新颖啊!”

“想法不太成熟,但我觉得可以尝试,说不定能趟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林为民说到这里,又问李野墨,“李老师觉得我这个想法怎么样?”

李野墨年纪不大,今年三十六岁,但资历深厚,1980年便开始从事配音和小说播讲工作,十余年来为《长篇连播》节目播讲了数十部长篇小说。

“形势很新颖,如果我是听众,我是很愿意花钱买这种广播连续剧的磁带的,随心所欲,想听多少听多少,想怎么听就怎么听。”李野墨说到这里,语气迟疑了起来,说道:“就是这个定价,不能太贵。听广播的人,年龄普遍偏大,不一定买账。”

林为民颔首,“您说的有道理。”

小刘听到这里忍不住问道:“总编,现在人们都看电视剧或者是看录像带,这种磁带会有市场吗?”

“实际上,这种广播连续剧磁带就是在广播听众当中寻找那一小撮有够买意愿的人,再一个就是开辟作品本身的读者。市场肯定没有电视剧那样广阔,但受众还是有不少的。

假设我们要推出《花季雨季》的广播连续剧,你觉得会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吗?”

小刘想了想,说道:“《花季雨季》本身就在学生群体当中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且很多学生群体平时或主动或被动的都没办法看电视,反而是听广播没什么禁止,我觉得应该在学生群体当中有很大的市场。”

林为民道:“随着这些年电视的不断普及,广播群众基础确实是在不断削弱,但并不代表这个市场就没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细分市场,需要我们费一些心思来挖掘市场潜力和盈利模式。”